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大灣區快線】港青盼大灣區建社工合作機制

2018-05-23
■昨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創新」青年人才交流會在廣州舉行,來自粵港澳三地的法律、會計、金融及社工志願者領域的180多名青年專業人才和與會專家,就青年融入大灣區進行探討並建言獻策,圖為青年圓桌會議成果發佈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昨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創新」青年人才交流會在廣州舉行,來自粵港澳三地的法律、會計、金融及社工志願者領域的180多名青年專業人才和與會專家,就青年融入大灣區進行探討並建言獻策,圖為青年圓桌會議成果發佈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粵港澳青年人才交流會廣州舉行 三地簽人才合作框架協議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昨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創新」青年人才廣州交流會(下稱「大灣區青年交流會」)在廣州舉行,來自粵港澳三地的法律、會計、金融及社工志願者領域的180多名青年專業人才和與會專家,就青年融入大灣區進行探討並建言獻策。與會青年普遍認為,三地合作重經濟輕社會服務領域合作,盼成立三地社工合作機制,讓港澳社工服務融入灣區。本次大灣區青年交流會,開展一系列走訪和探討交流活動,包括大灣區青年發展政策專家報告會、政府政策宣講、青年圓桌會議、主題分享,並簽訂《青年交流合作框架協議》。

在當天的青年圓桌會議上,三地法律、會計、金融及社工領域的青年在談到大灣區內發展機遇,普遍認為潛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掣肘。來自香港青年聯會的張鎮楓是香港註冊律師,目前負責公司法務工作。他指出,在幫助內地企業做融資時,需要到當地外匯管理部門做登記備案,在某個地方可能很容易做到,而另一個地方又十分複雜,難以成功辦理。「可能是與各地對政策理解不一樣,又或者難以找到當地合適的合作律師協助,都會導致這種局面出現。」

一些領域應採用香港標準

對於當前北上發展存在的問題,港澳青年普遍認為,搭建行業合作交流平台十分重要。港青顏雋、汪洋參與了社工及志願服務界別的討論。討論認為,目前政策多傾向經濟領域,推動社會服務領域的配套政策較少。他們建議,如果能夠成立一個大灣區社工工作協調組織,建立合作機制,能夠讓香港社工服務更好融入大灣區。

來自法律界別的港澳青年亦有類似呼籲。他們建議在建立大灣區法律服務人才庫、定期舉辦專業論壇、建立青年律師聯席會議制度、設三地律師異地實習計劃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

在香港安時利(中國)醫療有限公司工作的敖振銘表示,公司有項目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研發脊椎側彎的手術機器人,裡面需要金屬材料的植入。他說,在香港和澳門,只需要醫生簽名和相關證明就可以進入市場。不過在內地,就要求更多種認證,「拿齊認證至少等三、四年時間,每一分每一秒對科創團隊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呼籲,大灣區發展在醫療領域認可香港標準。敖振銘又表示,大灣區在人才引進方面,可試行讓港澳人士每周進入一次內地的短期模式,現時規定港人作為引進人才,需要三分之一時間在內地工作,很多人會畏懼「長時間」的承諾。

宣傳不足致行動意願緩慢

不僅香港青年希望融入大灣區,大灣區內企業也對港澳人才求賢若渴。廣東萬丈金數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李廷威稱,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有交流合作,每年均有實習生到公司實習。「但目前大灣區的交流還是偏零散,希望讓港青與內地企業的交流變得更為常規。」他表示,作為大數據金融公司,香港在金融上有很多領先的地方,希望與香港專業人才保持密切聯繫。

香港明匯智庫研究助理賴家智表示,去年調查發現,香港有超過一半青年人不了解大灣區情況。他表示,目前在大灣區政策宣傳上,會計、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的宣傳比較多,但針對IT信息技術領域的宣傳相對薄弱。他認識很多「技術宅」港青對到大灣區發展意興闌珊,希望可以有更針對專業領域的政策宣講。

為建立三地青年更深入合作,當日,大灣區內11個城市的青年社團組織,共同簽署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創新」青年人才廣州交流會合作框架協議書》,以促交流合作機制的建立。

據悉,該框架協議是對2017年廣東省青聯牽頭簽訂《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行動框架協議》的進一步落實和細化。

《協議》重點項目

青年發展和創新創業:建立知名企業家、創業家、高校學者和行業專家組成的青年創業導師庫,共享各地青創大賽成果,共建大灣區青年就業創業孵化基地。

青年專業人才合作交流:推動金融服務、會計、法律、教育、醫療、建築測量、青少年事務社工、工業設計及文化創業等行業的青年專業人才開展項目合作。

青年發展問題研究及調研成果共享:開展青年問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推動大灣區城市群青年團體深度交流:加強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交流聯繫,發揮各自團體優勢資源,深化青年團體業務開展和深度合作發展。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