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三港科學家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2018-05-31
■三名香港科學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由左至右分別是:吳學奎、呂堅、徐幼麟。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三名香港科學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由左至右分別是:吳學奎、呂堅、徐幼麟。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獎項昨頒發 徐匡迪等29專家同享其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昨日頒發了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獎項--光華工程科技獎。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獲得分量最重的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科學家在工程科技方面的造詣得到高度認可,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呂堅、香港大學教授吳學奎、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徐幼麟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香港科學家從全國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在29名光華獎獲獎者中獨佔三元,成績可謂相當亮眼。

光華工程科技獎,被認為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頂級大獎,旨在對工程科技及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和重要貢獻的華人工程師、科學家給予獎勵,激勵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光華工程科技獎」包括「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光華工程科技獎」2個獎項,每兩年頒獎一次,是兩院院士大會中的重要看點。

從296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由徐匡迪院士獲得。徐匡迪有着傳奇的人生,他是蜚聲國際的著名冶金專家,擔任過上海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後來在任職上海市市長期間當選為工程院院士。進入21世紀,徐匡迪擔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後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15年,年近80的徐匡迪再擔重任,牽頭組成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組織完成「千年大計」雄安新區的總體規劃。

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共頒發給29名科技工作者,三名香港科學家從296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是,研究機械工程及材料科學工程的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呂堅;研究生物醫學工程的香港大學教授吳學奎;研究建設及環境學工程的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徐幼麟。此外,來自台灣的河海大學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劉進賢,也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

1996年首頒獎至今已評12屆

本屆光華獎的獲獎者可謂星光熠熠。曾任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現任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遠程火箭武器系統專家楊樹興等國防科技領域的著名專家獲獎。在央企方面,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舒印彪、中國煤炭科工集團董事長王金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魏毅寅等學者型央企老總也獲得光華科技獎。

據介紹,光華工程科技獎於 1996 年首屆頒發,至今已評選十二屆,共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冶金、材料、能源、礦業、土木、水利、建築、環境、輕紡、農業、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十幾個不同工程學科的264位科學家獲獎。香港科學家自2016年開始參與這一獎項的評選,繼上屆陳清泉、俞捷獲獎後,3位香港科學家本屆再創佳績。

港獲獎者簡歷

呂堅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講座教授。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1979年獲國家獎學金赴法,1986年獲法國貢比涅技術大學博士學位。

長期致力於結構材料表面與預應力工程的科學研究及工業集成。

吳學奎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講座教授,1993年於美國加州大學博士畢業。早年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2003年加入香港大學。

長期致力於磁共振成像的基礎技術開發及轉化研究。

徐幼麟

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1991年於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博士畢業。

在結構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土木結構領域進行了30多年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