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地上放着兩箱吹泡泡的玩具。輪椅左側掛着一個音響,音樂聲一直響着。不時有路人投來好奇的目光,珍珍衝着對方笑。有人上前買貨,她就用不太靈活的手指比畫着價錢。顧客走了,她笑着揮手道別。珍珍的媽媽王秀蓮(化名),1991年從朝鮮來到丹東,她說,女兒自小患腦癱,行動不便,不能說話。珍珍依靠用手比畫與人對話,也用手機打字與人交流。過去10年,每年的5月到10月,珍珍都會到鴨綠江邊擺攤賣貨,至今,她不僅能自食其力,還堅持做慈善。 ■澎湃新聞
中朝友誼橋橫跨鴨綠江。王秀蓮說,27年前,她抱着女兒珍珍穿過這座橋,從朝鮮來到了丹東。
58歲的王秀蓮從小在朝鮮長大,父輩闖關東時從丹東進入朝鮮。28歲時,她和一位同在朝鮮長大、老家也在山東的華僑結婚。30歲時早產生下了女兒珍珍。3個月大時,珍珍還不會翻身,上醫院檢查,醫生說是軟骨病。1991年,王秀蓮帶着珍珍回丹東探親,之後便留在丹東生活。她帶珍珍去丹東市第二醫院檢查,查出珍珍患有小腦癱。醫生告訴她,這個病治不好,她以後能自立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十年如一日 像螞蟻一樣工作
2011年,王秀蓮丈夫去世後,她和女兒、母親一起生活。為了照顧珍珍,王秀蓮沒法上班,只能做點服裝買賣補貼家用。三人靠低保為生。好在16歲時,珍珍到丹東市特殊教育學校讀完了一、二年級,雖然手不能寫字,眼睛又近視,她靠聽學會了拼音,開始會用手機打字,這讓她找到了與外界交流的有效方式。儘管珍珍能用手機打字,王秀蓮卻看不懂漢字,兩人交流,也只能通過手勢。
2008年夏天開始,珍珍在鴨綠江邊擺攤,賣些小玩具。一開始,媽媽不願意讓她出去賣貨,因為聽到一些人說:做媽的讓一個殘疾的孩子掙錢給自己花。但性格倔強的珍珍,想靠自己的勞動掙錢。母女倆意見不一,不過後來還是王秀蓮做了讓步。
擺攤第一年,珍珍掙了2,000元(約合港幣2,445元),花1,000元(約合港幣1,222元)買了個手機。由於手不太靈活,手機經常摔,珍珍幾乎一年換一個手機。
每年5月到10月,除了下雨天,珍珍早上七八點就出門,一直賣到晚上九點,她形容自己是「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
後來,珍珍又做起了微商,賣些鴨蛋、乾果、冷麵等。一年共能掙一萬多元錢,家裡的日用品,幾乎都是她從網上買的。
堅持做義工 微信捐款助他人
丁麗(化名)是王秀蓮的中學同學,兩人相識40多年,一同從朝鮮回到丹東生活。丁麗說,有一次王秀蓮給她打電話,說珍珍要請她吃烤鴨,問為什麼,珍珍說,「因為丁阿姨在我小時候經常給我買好吃的,所以我忘不了丁阿姨,現在我自己掙了錢,我要請她吃烤鴨」。丁麗說,這樣的事有很多,珍珍雖不能說話,卻比很多人要心細,懂感恩。
珍珍直言「不喜歡接受別人的施捨」。出攤遇到多給錢的,她堅持要還回去。還不了的,就捐出去。她說,「保持做人底線,做事才有底氣。」
在丹東市七彩慈善義工站站長姜莉眼裡,珍珍開朗、大方,堅持做義工。在他們的愛心義捐群裡,珍珍入群至今,每天都會捐。遇上其他的募捐活動,她也會五十、一百地捐。眼下,珍珍的夢想是「開個店,可以養活媽媽和自己」。至於她的未來,就像她在朋友圈說的:「人的一生就是慢慢地領悟着,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