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廖書蘭耗時十年之作 《被忽略的主角》細述新界發展史

2018-07-02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區志堅與廖書蘭對談,講述新界的歷史。■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區志堅與廖書蘭對談,講述新界的歷史。

當年英國分別透過《南京條約》及《北京條約》取得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管治權,其後在1898年,中英雙方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方以「租借」名義展開了對新界長達九十九年的管治。有別於香港島及九龍半島,因種種歷史原因,新界傳統文化未因外來文化入侵而受到破壞,反而相當完整地保留和傳承。在新界鄉議局議員、作家廖書蘭眼中,新界處處皆是寶。然而,在她看來,不少市民對新界存在不解與誤解。因此,近日她便出版新書《被忽略的主角─新界鄉議局發展及其中華民族文化承傳》(下稱《被》)一書,盼香港市民對新界鄉議局以至新界當地的傳統文化了解更深。■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被》是廖書蘭醞釀三十年、再花十年時間寫成。全書約十八萬字,配以兩百多張圖片,圖文並茂地向讀者介紹新界鄉議局的發展過程及其在社會上的功能與角色,同時梳理並深入闡析了新界的地方文化,更詳細地講述了新界鄉議局為保護、弘揚及發展新界地方傳統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一字一句皆有淚

《被》一作,可謂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廖書蘭對新界這片土地的熱愛。廖書蘭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台北,及後定居香港,而她與新界的緣分則始於三十年前,她形容自己當年「嫁給香港新界一條原居民的客家村」。自此,她便被這片孕育蚋袨I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地所吸引,不由自主愛上她。在當天的新書發佈會上,她憶述曾經有人問她,作為台灣人,為何要花如此大的力氣去寫這十八萬字?她簡而有力地答道:「因為我心中有愛。這是我對新界土地的愛,我對土地上族群的愛。」

她續說:「當年我二十多歲,在這條村中看見很多東西,覺得它們都是寶。可惜,身邊的人均無此感。後來我才發現,當我們對很多事物都習以為常後,一切便變得理所當然。」旁人對此地的感覺,令廖書蘭甚感可惜。因此,在三十年前,她便期望有一天能發掘和記錄當地的歷史,並將之成為文獻。故在十年前,廖書蘭便開始茪熉g作此書。十年間,她不顧日曬雨淋,到訪新界不同的鄉村,拍照、訪問,發掘一手資料,同時參考了眾多文獻,才集結成此書。回想起這十年光景,廖書蘭有感一字一句皆有淚。如今,她便帶荂m被》,既是獻給廣大讀者,也獻給保鄉衛土、建設新界、繁榮香港的先輩鄉賢。

鄉議局角色重要

提到把新作命名為「被忽略的主角」,廖書蘭表示希望藉此指出,「新界理應是香港回歸的大主角,然而卻被大家忽略了,在整個大香港走向繁榮進步的過程中,新界原居民的犧牲與貢獻也被社會忽略了」這一問題。至於副題「新界鄉議局發展及其中華民族文化承傳」,她則表示,或會有人疑惑新界鄉議局作為一個政治團體,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何關係,她表示實情兩者是環環相扣。

據廖書蘭介紹,「《被》茩咫雯苳F中國傳統鄉治文化及英人統治時期至回歸後的鄉村管治,重點分析鄉村社會管治與傳統文化發展的相互關係。」作為現任新界鄉議局議員,廖書蘭認為新界鄉議局在新界以至香港的發展史上,均有茩垠n的意義。在書中,她便對新界鄉議局的社會功能與貢獻進行層層推進的闡述,包括先由新界鄉議局在香港的社會功能談起,再推進到其對國家及地方事務的貢獻。當中詳細談到鄉議局如何解決香港回歸後的土地政策問題,並在香港回歸前的前途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

鄉議局與地方文化

除了上述較為硬性和嚴肅的討論外,既然書的副題為「新界鄉議局發展及其中華民族文化承傳」,當然少不得蚞必茩z新界當地的文化發展。雖然曾受英方統治,但是新界當地的傳統文化幸運地得以相當完整地保留,因此,新界原居民原有的傳統社會制度與文化,一路延續到今天。所以在細述文化歷史的部分,廖書蘭便從七個方面出發,討論新界的地方教育、地方文學創作及流傳、戲曲及文化等。

廖書蘭作為作家,她在當天新書發佈會的講座上便特別提到新界地方文學中的竹枝詞。據介紹,原來竹枝詞是由巴蜀民歌演變而來,題材多以生活雜詠、情歌、喜慶及喪葬歌居多。雖然自民國以後,竹枝詞鮮有新作,但在新界地域仍有本土竹枝詞的流傳。書中向讀者展示的,便是《瀝源九約竹枝詞》,當中便一部分描寫香港各區景象。其中數句:「長沙灣出九龍塘,深水鶣e過客商。新摘荔枝w地賣,回頭旺角一銀莊......」道盡港九繁華景象。

廖書蘭認為,新界地方文化之所以得到如此完整的保留,與新界鄉議局有重大的關係。她表示,中國傳統文化與新界地方傳統文化關係密不可分,而在維繫兩者的關係上,新界鄉議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故廖書蘭便於書中談到新界鄉議局如何尊重地方文化、對地方文化的弘揚與保護、捍衛與傳承,冀讀者能了解兩者的關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