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星聯手證實誘導化療具確切療效 改寫治療國際標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昨日,香港文匯報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由該中心牽頭聯合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組成的鼻咽癌協作小組,在國際上首次確定誘導化療具有確切療效。該研究成果近期被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納入新版指南,改寫了晚期鼻咽癌治療國際標準。據悉,誘導化療聯合同期化療,可將晚期鼻咽癌放療失敗率減少30%,挽留約30%的治療失敗患者,並最終將5年總生存率提高6個百分點,即由78%提升至84%。
早在2008年,美國NCCN指南根據低發地區的臨床試驗結果,推薦同期放化療聯合輔助化療為局部晚期鼻咽癌(即晚期)的標準治療方案(1類推薦),即最高等級推薦方案。與此同時,亞洲專家也加緊就鼻咽癌治療方法進行探索。
次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德章發表研究成果,首次發現「誘導化療+同期放化療」比「單純同期放化療」可提高患者3年總生存期。2012年,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團隊,於亞洲高發區完成一項臨床實驗,在國際上首次證實輔助化療未能進一步提高療效,且帶來明顯的毒副作用。兩項研究成果被歐美指南先後採納。
2016年至2017年期間,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三個團隊又分別對「誘導化療」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馬駿及孫穎團隊以「三藥誘導化療」(多西他賽+順鉑+5-氟尿嘧啶)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在國際上首次證實同期放化療前使用誘導化療可顯著降低遠處轉移率並提高患者生存。洪明晃教授團隊亦發現順鉑+5-氟尿嘧啶「兩藥誘導化療」方案有潛在趨勢降低遠處轉移率;陳明遠教授團隊進一步通過該臨床試驗建立了可預測誘導化療療效的分子模型。
分析千例患者 降手術失敗率
然而,雖然多個專家團隊均發現誘導化療加同期放化療可以提高生存,或者可以降低遠轉,但這些試驗結論並不統一。
為此,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牽頭,聯合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以及陳德章領銜的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團隊20多人組成鼻咽癌協作小組,開展了一項基於誘導化療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個體數據的國際多中心合併分析。通過對來自廣東、香港和新加坡的1,193例患者進行了個體數據合併分析,發現相對於單純同期放化療,誘導化療(放療前使用化療)聯合同期放化療可將患者的5年遠處轉移率降低7%,5年總生存率提高6%,明確了誘導化療可通過降低局部區域晚期鼻咽癌的遠轉風險而轉化為生存獲益。
「在此之前,鼻咽癌晚期患者中5年死亡率為22%,而通過誘導化療,放療失敗率可以減少30%,即挽留30%的治療失敗者。」參與該研究的陳雨沛博士說。
適用亞洲患者 續研口服治療
至此,誘導化療在鼻咽癌治療中的地位最終得到確認,其代表性和權威性得到國際認可。
馬駿介紹,美國推薦的同期放化療聯合輔助化療方案中,輔助化療毒副作用明顯,亞洲患者的耐受性較差,能夠通過三期輔助化療的患者比例僅60%。而此次證實的誘導化療聯合同期放化療方案,可早期清楚微小轉移灶,減少腫瘤負荷,保護正常組織。因此,該方案目前確定十分適用於亞洲高發區患者。
基於以上研究成果,近期,美國最新版指南已將誘導化療方案從3級證據上升為2A證據(僅次於1類推薦)。
目前,馬駿教授團隊正對誘導治療中的2藥、3藥方案進行改良臨床試驗,試圖通過一種藥進行口服治療。據悉,相關試驗效果明顯,研究成果待確認後將正式公佈。
三種常見化療方式
誘導化療 又稱新輔助化療,是指放療前使用的化療,可在短時期內減少腫瘤負荷並減輕由於腫瘤引起的各種臨床症狀,改善血供,提高放療敏感性,對亞臨床轉移灶也有一定的作用。
同期化療 在放療的同時,給予患者口服或靜脈的化療藥物。
輔助化療 對身體的腫瘤進行手術治療和放療後,應用化療,使原發腫瘤縮小,同時可能消滅殘存的微小轉移病灶,減少了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機會,是提高治癒率而進行的化學藥物治療。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