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大氣污染執法檢查 揭臨汾環境質量造假窩案

2018-07-10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昨日在北京舉行。這是常委會專為大氣污染防治問題「加開」的會議,聚焦中國「藍天保衛戰」。當天提請審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指出,環境監測制度落實有差距。個別地方環境質量監測弄虛作假。

全國人大常委會加開會議審議

報告透露,山西省臨汾市出現大氣環境質量造假窩案,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6個國控站點被人為干擾上百次,監測數據嚴重失真。

報告提出,環境監測制度落實有差距。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條要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建設與管理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但一些東中部區縣和西部大氣污染嚴重城市監控點少、監控網佈局不合理,個別地方環境質量監測弄虛作假。

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對自動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執法檢查組發現,有的企業監測數據不準確,影響治污實效。陝西金堆城鉬業股份有限公司不如實公開自動監測數據,檢查組現場檢測發現測量濃度與標準樣品濃度差異遠超誤差範圍,不符合技術規範。同時,企業線上自動監測設備缺乏國家統一的技術質量認證標準。

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待規範

此外,大氣污染防治法多個條款對政府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提出明確要求。報告指出,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缺乏系統規範。雖然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平台已經建立,但是環境監測、污染源監控、監督管理等信息系統兼容互通性不強,信息共享不夠。重點企業排污信息公開不到位,公開信息不完整、不準確、不及時。

報告還顯示,部分地區產業結構偏重、佈局偏亂,能源結構調整不到位,運輸結構不合理,成為大氣污染的主因。山東省傳統產業佔全部工業的70%,重化工業佔傳統工業的70%;河北邯鄲 「城中有鋼」,石家莊「煤電圍城」等問題突出;內蒙古包頭重化企業圍城。部分配套法規和標準制定工作滯後,新賦予地方立法權的274個設區的市、自治州和不設區的地級市僅出台了14件大氣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

依照慣例,全國人大常委會每兩個月召開一次會議,有時也會針對一些大事加開會議。除本次會議外,常委會在過去五年中,僅就憲法修正案草案和遼寧賄選案加開過兩次會議,這也足見常委會對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的高度重視。據了解,在兩天會期內,常委會將審議關於檢查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和審議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草案的議案,還將就此進行專題詢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