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學者:靠包裝推高估值 恐危及資本市場
2018年中國投資圈「爆款」當屬「獨角獸」無疑,據說內地獨角獸企業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二。惟令人費解的是,「神獸」身價雖在一級市場估值迭創新高,及至上市後登陸二級市場,卻迅速跌落神壇,連連破發。由此,獨角獸熱開始觸發越來越多的「冷思考」。有學者直言,若嚴格以年複合增長率作為衡量標準,中國其實並無任何一間企業符合獨角獸定義,當下滿地跑的獨角獸中,不少是基金與投資機構共同炮製的寵物,若將獨角獸的身份作為快速上市的「敲門磚」,於資本市場十分危險。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上海報道
數目全球次多 僅次美國
目前中國內地究竟有多少獨角獸公司?數據可謂五花八門: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8第一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稱,截至2018年3月31日,未在境內外上市、有獲得外部融資且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有151家;而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長城戰略諮詢發佈的《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稱,至去年末中國的獨角獸企業達到164家;美國著名創投研究機構CBInsights去年也曾發佈《全球獨角獸榜單》,中國企業佔到55席。
普華永道上月發佈的最新報告稱,中國獨角獸企業的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獨角獸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投資人Aileen Lee在2013年提出。Lee將範圍框定於創業10年以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暫未上市的創業公司。最終,他從6萬多家初創公司中,挑選出39家出類拔萃者,定義其為「獨角獸」。
真正獨角獸 千中無一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劉明宇長期關注新經濟,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算了這樣一筆「賬」,「按照Lee的『錄用』比例,在所有初創公司中,獨角獸約佔千分之0.65,意味着1,000家企業中,尚且挑不出一家。」
「獨角獸之所以如此稀有,是因為絕大多數初創公司,很難獲得可持續性的快速增長,早期的高成長率已經不易,持續性更是難上加難,他援引CBinsights的計算方法,初創公司成長為估值10億美元的獨角獸,平均約耗時六年,且至少需要9,500萬美元融資助力,照此得出的年複合增長率應高達48%。」
螞蟻金服增長率僅39%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獨角獸企業中估值最高的是螞蟻金服,巴克萊銀行認為其估值達到了1,500億美元。
螞蟻金服2017年的營業收入是89億美元,據巴克萊預測,至2021年,其營業收入將達335億美元。即便如此,螞蟻金服在這四年間的複合增長率也僅為39%。「可見如果嚴格按照高增長、可持續的標準,中國市場上並沒有一間真正意義上的獨角獸公司,」劉明宇說。
「獨角獸應當是稀有祥瑞,如果遍地跑,那不就成寵物了嗎?」劉明宇續說,其實中國不少獨角獸,根本就是基金和投資機構共同炮製的「寵物」,「投資總盤子裡回報不高,但大家總要有投資績效裝點,所以各自推出明星企業,將之包裝成獨角獸,冒牌獨角獸們經過二級市場洗刷,卸了妝現了形,原來就是些化了妝的寵物。」
高估值純為募資造勢
「寵物」速成法,即是爆炒估值,內地獨角獸企業的高估值,早前已有諸多業內人士直斥荒誕離譜。對此,劉明宇認為,內地有些獨角獸企業的所謂估值,確實不是投資界根據科學模型計算所得,而是企業、投資者、關聯方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口頭估值,純粹是為了募資造勢,採用粗糙方法,簡單類比,致估值越估越高。
「其實是估值怎麼可能只漲不跌?高科技行業的特點應是高成長、高風險,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一間企業上半年的估值可以躋身獨角獸,下半年則很可能因宏觀環境、或自身經營問題,致估值大幅下調,被剔除出獨角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