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證監會為獨角獸企業IPO開闢綠色通道,不過,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劉明宇對此直言,若將獨角獸的身份作為快速上市的「敲門磚」,對資本市場而言將是危險的。
估值波動大 散戶易觸礁
「單單為獨角獸企業IPO開綠燈,暫且不論這是否利於市場公平競爭。關鍵在於是否被判定為獨角獸,並不是由政府來認定,而應取決於市場真實估值。」劉明宇認為,其實政府未必有識別獨角獸的能力,新經濟企業通常估值波動很大,這些企業可能一段時間是獨角獸,一段時間又不是,「而且誰又能保證,所謂估值並不是關聯方為了上市而聯手推高?若這樣的假獨角獸也混跡於資本市場,被識破後豈不是要將市場砸得一塌糊塗?」
他續稱,因新經濟特性使然,對於還處於成長早期的獨角獸企業,未來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投資這些企業本身就伴隨高風險,它們可能只適合機構投資者,而不是散戶,「將這些高風險的企業,投入主板市場是否合適?」他補充,即便是伴隨高成長屬性,亦不代表它值得投資,若估值太高,投資當然是不划算的。
據相關報道,早在2016年,美國Shares Post就曾發佈報告預言,美國將有近三分之一科技獨角獸會跌落神壇。Shares Post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Greg Brogger認為,哪怕獨角獸公司的估值繼續上升,也並不意味着都走對了路。2017年,包括Buzz Feed、Vice Media和Credit Karma等在內的獨角獸公司,都未能達到收入目標。甚至還有多個財務模型預測結果顯示,多達80%的獨角獸公司或將在兩年內失敗。據稱,在美國,許多由風投支持的公司正走向倒閉,裁員越來越頻繁。
多層級資本市場助減風險
以美國為鑑,劉明宇強調,一些風頭正勁的中國獨角獸企業,也非常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他建議,若要支持獨角獸企業上市,那麼中國一定要加速建構多層級資本市場,可令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新經濟企業,對號入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股權交易市場等,這樣才可最大程度平抑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