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高科技下的出版業 又一次「狼來了」?

2018-07-23
■快知實驗室合夥人方軍就「知識付費」展開介紹。■快知實驗室合夥人方軍就「知識付費」展開介紹。

科技如何改變出版業?日前,香港書展中的「國際出版論壇」,請來快知實驗室合夥人方軍、培生香港高級出版經理梁若莓,和閱文集團高級副總裁羅立,分別分享知識付費熱潮、人工智能運用等新趨勢對出版所造成的影響。新科技的運用,也許將極大撬動傳統出版的版圖,舊的玩家可能離場,卻為新的玩家準備好炙熱的戰場。■文:草草 圖:香港貿發局提供

快知實驗室合夥人方軍將知識付費形容為一個「中國現象」,源於中國內地近年來所興起的與知識相關的互聯網產品熱潮。打開手機,你可以上喜馬拉雅app聽蔣勳講《紅樓夢》;可以上「知乎」尋找各種千奇百怪問題的答案或是參加知乎讀書會;可以打開兒童故事app「凱叔講故事」,讓知名主持人王凱用迷人的低音炮給孩子講上兩集《西遊記》......而與過去在互聯網上免費搜尋資訊不同,這些服務大部分不是免費的午餐,卻有數百萬的用家心甘情願地「掏腰包」。

知乎、喜馬拉雅、得到、分答、網易雲課堂......這些層出不窮的互聯網產品正極大改變人們獲取知識、傳播知識的方式。繼資訊(微博、微信等)、文娛(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等)、遊戲(騰訊遊戲、盛大遊戲、網易遊戲等)後,知識產品是否能成為互聯網數字內容中的第四板塊?方軍認為其前景可期,「據預測,到2020年,互聯網知識將服務2億人,其市場將達到千億級。」

總結過去兩年知識付費領域的發展,方軍認為有四個新現象。首先,一批新明星正在出現。他們有些曾是傳媒人,如馬東、吳曉波、羅振宇;有些是文化領域的明星或暢銷書作家,如蔣勳;有些是互聯網的從業者;還有些是年輕的90後,「用年輕人、新一代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理財等話題。」受到年輕族群的喜愛。其次,知識的範圍被極大地拓展。「過去我們覺得老師講的,教科書裡面的才是知識。現在,在知識付費的領域,可能所有可以提升人的生活的、提升人的技能的,都是知識。」他舉例,有人做了一個產品,專門用視頻的方式教七線、八線小縣城中的人用氣球來製造拱門。「過去我們會認為這不是知識,但放在現在的環境中,它提升人的技能,改變人的生活,也能被理解為是一種知識。」三是新平台的出現,這其中,音頻產品因為在製作成本和傳播效能上最能取得合理的平衡而成為大潮中的主流。第四,則是獲取知識的邏輯發生了改變。

「在面對知識付費時,人們的一大疑問是為什麼我要花錢去訂閱一個專欄,難道這些知識不是已經在書裡或是網上了嗎?」方軍說,「這個邏輯是對的。但是現在知識付費的邏輯是另一種。過去圖書的邏輯是,知識是稀缺的,你看我這本書就能了解相關的知識;而知識付費的邏輯是,互聯網上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而我們在豐富中迷失了,需要有人帶領我們走出來。所以說今天知識付費的角色是有點類似嚮導的角色。」

傳統出版可結合互聯網

在靠譜的嚮導的引領下,更有效地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如方軍所說,知識付費是將人類的學習轉移到互聯網上,知識的獲取和傳播、學習過程的體驗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例如購買一個app的讀書服務,其內容可能包含下列幾個方面:每天在「領讀人」的督促下,撥出固定的時間閱讀;定期撰寫讀書報告;在微信群或是其他線上讀書群中與小夥伴討論圖書的內容......這其中,互動和社群體驗尤為重要,正是這些體驗讓線上讀書會在閱讀具體書籍外,還具備了某些電影院、健身房和咖啡店的功能。

那麼傳統出版業如何可以獲益於知識付費的熱潮呢?方軍認為,知識付費首先是一個互聯網現象,它雖不是一個典型的出版現象,卻和出版的關聯性很高。具體體現在,這其中很多的作者是圖書業的作者,很多相關的服務與促進閱讀有關,很多相關的產品是圖書的衍生品。「當這些產品在互聯網上火熱起來後,又會再回歸到圖書,以圖書的方式來出版,接觸更多的讀者。」看來,在未來的世界中,出版業除了考慮數字出版的各種可能,還可以在知識付費領域多作設想,將出版的產品和服務輻射到更廣闊的人群中。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運用

培生香港高級出版經理梁若莓則分享了公司如何與IBM及微軟合作,將人工智能(AI)應用於教育中。例如,培生與IBM合作,將後者的人工智能引擎Watson與培生的高等教育平台相結合。Watson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特點,提供一對一輔導。它會根據課程向學生提問,再根據回答來層層引導學生思考,最終獲取答案。老師也可以根據系統提供的數據,來細化分析學生的能力層級和個人需要,從而提供更貼合其需要的指導。培生與微軟合作的英語學習app「朗文小英」則是另一個例子。這個應用程式今年開始在內地試運行,主要從詞彙、聽力、口語、拼音等幾大範疇幫助用家提升英語水平。梁若莓認為,教育領域必然需要與時俱進,時刻應該保持開放的心。嘗試將AI融入教育工具,為教育帶來了新的願景,有可能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幫助改善大眾的生活。

閱文集團高級副總裁羅立則展望了人工智能在數字出版領域的運用所可能帶來的巨大變革。首先,在作品的生產上,巨大的數據庫可以為作家提供大量的資料文件,足不出戶已可以進行挑選和運用。大數據分析還能為作者提供「試錯」的可能,「作品是作家創作的成果,我們也許不能告訴他們如何可以成功,但是可以告訴他也許某些方式行不通。不能告訴他路在哪裡,但起碼能讓他避開坑。」其次,大數據的收集和篩選也可幫助作者在浩如煙海的資訊中辨明資訊的可信度。「現在很熱門的區塊鏈,是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再而,營銷推廣方面也將發生巨大的變革。隨着新技術的發展,通過KOL(關鍵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等,有可能以更低的成本來獲得更好的傳播。甚至在未來,將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相聯結,有可能真正打破「次元壁」,讓熱門的虛擬人物替代真人明星來做宣傳推廣,降低成本。

借助大數據技術,個性化的閱讀訂製也將得以實現。羅立表示,科技的發展,不同載體的使用,將使得「閱讀」不再局限在書本,同一個作品,可以以文字、影視、動漫等多種形式出現,有聲讀物、機械人閱讀、虛擬實境(VR )和擴增實境(AR)上的應用,也將更大地擴展閱讀的定義。「未來如何定義書?定義閱讀?」羅立說,「我們的視野應該更加寬廣。」

傳統出版界一直在經歷「狼來了」的寓言。對於出版而言,新科技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可以借助的巨大力量?值得每一個業界人士深入思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