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今年料破6000例

2018-08-01
■去年,中國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無缺血」肝移植術,圖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曉順團隊在做器官移植手術。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去年,中國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無缺血」肝移植術,圖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曉順團隊在做器官移植手術。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逾八成源於公民去世後自願捐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昨日,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國家衛健委在廣州召開的「醫療技術能力與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下稱「雙提升」)新聞發佈會上獲悉,自2015年實現器官移植來源轉型以來,中國人體器官移植取得重大進步,實現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據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透露,以肝、腎、心臟、肺為主的大器官捐獻和移植數量,年均增長在20%以上。其中,2017年全國實現器官移植手術超過1.6萬例,今年有望達到2萬例。據悉,今年上半年,全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為2,999例,全年有望突破6,000例。

7月29日以來,國家衛健委考察團先後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調研,並於昨日在廣州舉行「雙提升」主題新聞發佈會。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了國內在無創、微創技術、個體化精準治療、器官功能替代治療等方面取得的進步,其中,2015年中國實現器官來源轉型以來人體器官移植所取得的重大進展,成為此次發佈重點。

器官等待時間大幅縮短

郭燕紅介紹,轉型以來,公民去世後器官的自願捐獻,已成為中國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目前,國內所有移植器官均來源於此,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符合國情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體系,實現了器官移植的「量質雙升」。

數據顯示,轉型當年,全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為2,766例,之後一路攀升:2016年和2017年分別達到4,080例、5,146例;今年上半年達2,999例,全年有望突破6,000例,年均增長20%左右。 「我國公民器官捐獻量已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每百萬人口捐獻量從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7年的3.72,增長124倍。」郭燕紅說。

隨荇衝m量的增長,移植手術需求也得到極大滿足。去年,全國器官移植手術超過1.6萬例,其中,86%來源於公民去世後自願捐獻,14%為親屬間活體捐獻。

目前,國內器官移植患者平均等待時間大幅縮短,腎移植平均等待141天,遠少於美國的780天,肝移植平均等待27.5天,同樣少於美國的120天。

華主導進入「熱移植時代」

實踐中,中國器官移植技術也大幅提高。2017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曉順教授團隊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創新,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無缺血」肝移植術,至今已成功開展了19例,之後又實現了「無缺血」腎移植。這一技術打破了器官移植中器官獲取、保存及植入的「三部曲」模式。「監測顯示,缺血相關併發症發生率為零,肝損傷指標下降86%。《美國移植雜誌》評價,這項技術具有里程碑意義,標誌器官移植將進入熱移植時代。」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在發佈會上表示。

在心臟移植領域技術領先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多項創新技術的推出,令心臟移植術量多質優,今年手術量有望創新紀錄。

另據公開報道顯示,截至2017年底,透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共520多位香港居民和50多位澳門居民在內地接受器官移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