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腦細」之謎破解 原來是基因變

2018-08-09
■陳浩然(左)研究發現小腦萎縮症致病原因,相信有助研發藥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顏晉傑  攝■陳浩然(左)研究發現小腦萎縮症致病原因,相信有助研發藥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顏晉傑 攝

中大揭蛋白水平失調致小腦萎縮 有望10年內製藥助患者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晉傑)小腦萎縮症是一種未有治療方法的罕見病,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發現,疾病的成因與基因突變令患者體內多種蛋白水平出現失調有關。負責研究的教授陳浩然指,研究結果有助研發可以醫治小腦萎縮症的藥物,透露藥物研發進展良好,期望在10年內可以推出幫助小腦萎縮症患者的藥物。

人體內有多種不同蛋白,蛋白質在細胞中必須正確摺疊才能行使其功能,一旦發生錯誤摺疊,細胞功能將產生障礙,這些異常的蛋白質最終形成蛋白聚合體,並影響同一細胞中其他正常蛋白的功能,導致疾病發生。

過程中,小腦萎縮症的出現就是因為Fuz蛋白水平過高,引致聚谷氨q胺疾病(polyQ),而Fuz蛋白水平一旦超出正常水平的2.5倍,更會導致神經元死亡。

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有錯誤摺疊的polyQ蛋白聚合體存在於退化的神經元中。陳浩然指出,polyQ蛋白聚合體會影響人體內另一款稱為YinYang1(YY1)蛋白,YY1蛋白本身具抑制Fuz蛋白作用,但小腦萎縮症患者體內的polyQ蛋白聚合體卻會吞噬YY1,兩者關係就如磁石與鐵,所以Fuz蛋白水平便會升高。

現時僅能作紓緩治療

醫學界現時並未有方法可以醫治小腦萎縮症,醫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針對患者遇到的問題作紓緩治療,但研究成果將有助研發可以醫治小腦萎縮症的藥物,令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陳浩然表示,團隊在2011年開始研究以多餖蘆奐遘峷olyQ蛋白聚合體,期望能釋放YY1蛋白,使小腦萎縮症患者體內的Fuz蛋白可以受到抑制,令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陳浩然並透露,研發新藥物一般需時15年,他透露新藥物的研發進展良好,並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他表示已與東南亞及內地藥廠聯繫,期望能在10年內推出藥物。

可助阿茲海默及柏金遜患者

阿茲海默症及柏金遜症的患者體內同樣有Fuz蛋白水平過高問題,陳浩然指今次研究結果對有關病人同樣有幫助,如果可以溶解polyQ蛋白聚合體的多餖蘆姚穧言研發,他們亦有機會可以服用,認為今次研究可推進神經疾病領域中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