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恒生管理學院昨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本港貨櫃碼頭商應採取戰略性協作模式,整合各碼頭的操作,共同提升整個貨櫃碼頭的效率和競爭力。模擬推算的結果顯示,船公司每年可節省高達8,800萬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亦可減少達4,655噸。
這項名為「港口協作模式─共享設施締造優勢」的研究,提出葵青貨櫃碼頭的碼頭營運商應共享包括泊位、吊機和貨櫃堆場等設施,以及在基礎設施和操作系統上合作。該研究使用了葵青貨櫃碼頭2017年其中一個月的貨運實際數據,就貨櫃箱在不同碼頭之間的往來運輸(下稱「ITT」)進行優化模擬測試。共模擬了六種貨櫃箱轉運量的情景,然後推算碼頭營運商在有協作和沒有協作情況下所需的ITT次數。
船公司每年可省8800萬
模擬推算的結果顯示,若碼頭營運商之間有協作,ITT的往來次數、船公司之ITT相關支出,以及由ITT運輸所引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分別可減少達49%、49%和40%。透過實施協作模式之後,碼頭操作效率會有所提升,估計每年節省了29.10萬次來回不同碼頭的不必要ITT次數。根據運送每個貨櫃箱的平均ITT收費為300元計算,船公司每年可節省高達8,800萬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亦可減少達4,655噸;每艘貨輪的平均等候時間可減少近一小時。
貿易戰成改變營運契機
報告又稱,香港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已經連續下跌十多年,現在在全球排名第五。統計數據顯示,近年香港港口是鄰近地區中唯一錄得吞吐量負增長的港口。隨着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開始浮現,現在是改變貨櫃碼頭營運的時機。
香港港口作為中轉貨運樞紐,再加上環球船公司聯盟重組及調配超巨型貨輪行駛,增加了碼頭之間ITT的次數,即貨櫃箱在各營運商碼頭之間的運輸。高次數的ITT意味着額外的貨櫃箱處理時間,對道路和資源造成相當大的負擔,航運公司亦需承擔大筆運輸費用,直接影響香港港口的競爭力。比較全球不同形式的港口協作模式,該報告的結論認為,通過碼頭營運商之間的協作,可降低ITT的水平,提升香港貨櫃碼頭的效率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