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間,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落實《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共同推進相關工作,尤其在合作機制上進行綜合協調。通過創新合作機制,卓有實效地形成合力,推進高層次融合,是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
去年6月和12月,內地與香港、澳門分別簽署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的投資協議和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標誌內地與港澳經貿交流合作邁入新階段。據統計,粵港澳經貿合作與雙向投資發展形勢喜人,2017年廣東對港澳進出口額、實際吸收港澳投資和對港澳投資分別佔全省的17.3%、82.8%和57.5%。
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參與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南沙、前海、橫琴進駐港澳資企業分別達1,700家、8,000家、2,800家;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建設扎實推進;南沙粵港澳青年創新工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基地建設加快,累計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868家,其中國家級110家。
今年5月,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正式簽約。該基金將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持重大平台建設、培育新興產業、共建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概念深入人心、機構紛紛成立、對接構想不斷推出、創新合作成果已然顯現......王福強說,一年多來,以框架協議簽署為起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起步,發展藍圖已從構想轉化為行動。從政府到民間,從學界到商界,從機構到個人,各方力量正凝聚起來。
一年多來,僅珠三角九市和相關部門就舉辦了近百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專題峰會、論壇等活動,三地各界廣泛參與。把握歷史機遇、建設一流灣區,正在激發內地與港澳社會各界集思廣益、共襄盛舉的豪情壯志。
世界灣區經濟,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800萬;2014至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實現「四連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則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除突出的區位和產業優勢外,「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更是獨具一格。
回顧一年來的建設成果,有理由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在中央關懷、支持下,立足三地優勢、加強三地聯動,進一步高質量高效率向前推進。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的大灣區和城市群,必將成為活生生的現實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