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溫故知新】千古風流人物 名利夢一場

2018-10-31
■無論周瑜當年如何名成利就,到了蘇軾的年代都已「灰飛煙滅」,如今只存在於歷史和戲曲當中。 資料圖片■無論周瑜當年如何名成利就,到了蘇軾的年代都已「灰飛煙滅」,如今只存在於歷史和戲曲當中。 資料圖片

前兩回提到蘇軾出遊赤壁的情況,反映他矛盾的內心世界,一方面想在困頓中解脫,另一方面卻茫茫然而不知所措。到了翌年,蘇子第三次出遊赤壁,這一年他已經48歲,被貶黃州已兩年多,接近「知天命」年紀的蘇軾,對人生似有另一番感悟。前後赤壁賦在表達形式上較《念奴嬌.赤壁懷古》自由,但在此首詞中,蘇子卻展現了人生得失的灑脫和從容。

大江東去 今安在哉

全首詞的結構和傳統的宋詞相若︰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他一開首便以「大江東去」起興,利用東去的長江水連結歷史人物,他們都抵不過時間洪流的沖刷,今已不在人世間,哪管他們昔日是如何「風流」。「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點出此處曾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場。看見此古戰場,他想起了「三國周郎」。

眼前的風光,也頗具戰場的威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時的風光和之前兩次又不同,最初平淡如素,第二次藏有暗湧,第三次雲譎波詭,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赤壁的奇特之處。

前兩句以對偶形式表達了此地的雄奇,山川的結合,霸佔了眼前的視線,看見浪濤拍打岸邊,形成的千層如雪般的白浪,頗有「無聲仿有聲」的感覺。

風光本無情,觀者自有意。筆下的景色反映了蘇軾內心的澎湃。他一直都是不甘平淡,希望能建立功業,可惜「烏臺詩案」令其原本美好的仕途蒙上了陰霾。他看見如斯景色,不禁喚醒內心的豪情壯志,被貶的遭遇彷彿也不值一提。那個為國為民的蘇軾彷彿又回來了,那個滿腔熱血的蘇軾彷彿又回來了。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提到︰「子瞻佳詞最多,其間傑出者,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凡此十餘詞,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可見蘇軾的文字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能完全呈現自己內心的胸襟。

但是他終歸認清事實的真相,蘇子想到了這如斯美好的江山,曾吸引了多少豪傑為其付出一生,傾盡所有呢?而自己就算是其中之一,面對當下的境況又如何建功立業呢?

此時的蘇軾,內心經過多年的沉澱,開始懂得真正的自我開解。下闋主要是懷人抒情,上闋中提到的周郎,在此起了關鍵作用。在《前赤壁賦》,他也曾想起三國時的曹操,曹操曾經稱雄一方,但「而今安在哉」?頗有在上闋中「大江東去」的意味。在此處的周瑜氣質非凡、才識高卓,功業美人皆在其手中,的確具有「雄姿英發」的意味。

根據史載,周瑜年方二十四,已成為江東重臣,地位舉足輕重。年已四十八的蘇子境況,自是不可同日而語。這一種強大的落差,看似是自嘲,但也是一種大解脫。「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既是指周瑜用兵如神,其實也指出當下在自己談笑之間,周瑜又何嘗不是「灰飛煙滅」呢?在苦悶之中,蘇軾為自己找到了解脫的妙想。

已屆暮年 離開苦痛

孔子曾說︰「四十五十有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這時蘇子正好是孔子所說的年紀。他想自己的坎坷不遇,如何又與周瑜比肩呢?因為他的精神在古戰場上穿梭千年後,又再重回現實,所以他便道︰「多情應笑我」,此處用了倒裝句式,既切合宋詞體制要求,同時頗有自詡「多情」的意味。「早生華髮」一句,更提醒了自己已屆暮年,應該從苦痛之中走出來。看似是有點消極,卻把自己的悲哀浪漫地呈現。

「人生如夢」,此刻在蘇軾眼中,一切也如夢幻泡影。周瑜的名成利就如夢,自己被貶遭遇如夢,哪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又何嘗不是如夢呢?他終於可以在困境擺脫。面對如此境況,他執起酒杯,敬江上明月一杯,以感激大自然為他帶來的慰藉。唐圭璋《唐宋詞選釋》提到︰「述弔古之情,別出明月,與江波相映。此境此情,真不知人間何世矣」,可謂精闢矣。■心台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