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言必有中】考慮對象背景 翻譯需跟文化

2018-10-31
■《忘形水》劇照。 資料圖片■《忘形水》劇照。 資料圖片

翻譯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不同譯者會以不同角度入手,過程中會受到個人修養、經歷,以至世界觀等因素所影響,因此即使是同一句句子,經不同人翻譯過後,往往會予人不同的感覺。就以同樣使用中文的內地、台灣和香港為例。

外語電影的中文譯名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譯法,本年初在奧斯卡電影頒獎禮中獲頒授「最佳電影」的《The Shape of Water》,在內地及台灣就分別被譯作《水形物語》及《水底情深》,在香港則叫《忘形水》。電影講述啞女伊莉莎如何拋開世俗眼光,與水怪共墮愛河。要在三個譯名之中選擇其一,當然是《忘形水》最合我心意:「忘形」二字表現出主角因愛而衝破枷鎖的意境,「水」道出故事發生之處,三字放在一起則令人聯想起劉德華的名曲《忘情水》,具玩味之餘又不失浪漫情調,亦善用了英語原名中的兩個名詞。

再以去年另一套大熱作品《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作例,內地及台灣分別譯為《三塊廣告牌》及《意外》,香港是《廣告牌殺人事件》。至於近來上映的恐怖片《Hereditary》於內地、台灣及香港則分別叫作《遺傳厄運》、《宿怨》及《祖孽》,差異頗大,你又覺得哪個較佳呢?

的確,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亦比較喜歡香港的譯名,尤其當中「食字」的元素更是十分有趣,印象較深的例子有《毒蛇嚇機》(原名:Snakes on a Plane,台譯《飛機上有蛇》,內地譯《航班蛇患》)及《見習冇限耆》(原名:The Intern,台譯《高年級實習生》,內地譯《實習生》)等。

不過,走到網上世界看看,不難發現內地及台灣網民對港式譯名都似乎不太受落,有些甚至直指香港的電影譯名「低俗」、「不知所謂」,可見翻譯雖然皆以中文為母語,亦必須考慮到對象的文化背景,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梁錦華老師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