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應「杭州酒家」吳老 闆及《 香港經濟日報 》麥社長之邀,出席該店舉行秋之宴。
與「杭州酒家」相識多年,未香港與內地兩邊頻密地跑,住港島的歲月,常來吃飯;尤其愛吃砂煱千島湖魚頭,加兩碟熏魚、熏蛋或馬蘭頭前菜、青菜,那些年的至愛。
某年舉行周年慶,被邀出席,與老友記歐陽應霽、劉健威及吳老闆的合照,一直掛在近電梯、查先生金庸的照片下面;這次在查先生離世幾天後再訪,席間更有查公子傳倜,大家雖沒就此言語,但看房間掛着查先生墨寶,十多人都是他不同程度的粉絲,怎不會感觸?
杭州人查良鏞(原籍浙江海寧)對家鄉菜當然情有獨鍾,為同鄉留下不少筆寶,日後粉絲想憑弔,總算有個地方。
跟查先生認識,但不相熟。舊 時 初 試 替 報章撰稿,從《信報》及查先生仍是老闆的《明報周刊》開始。那是一個仍然手寫稿子,需編輯收稿或將稿子交到報館或報館特定收稿郵箱的歲月,Fax出現之前,與Email的世代更加遙遠,因此作者與編輯的關係相對親密,時有茶敘飯局,增進感情。與明周總編輯雷坡先生特別投緣,常在飯後夜深與幾位同齡攝影師、記者、作者,跑上報館與坡叔飲茶聊天,間中在走廊,在電梯間碰到查先生,坡叔介紹過,亦會點頭打招呼。
比較熟絡從認識查太太之後,向我打聽教授法文的老師而有聯絡,也因此參與幾回飯局。許是在查先生面前吃飯,大家都有點壓力,縱使大作家如倪匡、蔡瀾、陶傑、李純恩......都明顯不同程度的拘謹;反而前廣播署署長張敏儀游刃有餘,席間自由。
某年住北京香港賽馬會酒店,原來查氏夫婦亦住於此。早餐時間,沒其他人,上前問好、合照更輕鬆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