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天水圍香島生研發 AI析「病樣」 美賽事奪第五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在教育領域,將先進科技結合學與教活動提升效能更是大勢所趨。將於12月舉行的第九屆「學與教博覽2018」,集合了350個香港與世界各地的學校及教育相關機構,展示不同地方以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有本地中學生自行研發「CyberDoctor」,利用人工智能(AI)分析病人數據作自動診斷,並列出「健康指數」讓機器臂自動「執藥」。有小學則配合通訊科技按主題整合不同內容,打破原有中英數常科目框架,讓學生跨學科學習迎接未來所需。
第九屆「學與教博覽2018」將於12月12日至24日舉行,主題為「攜手共創教育未來」,除了350個展位展出科技結合教育等成果外,亦會舉辦200多場主題演講、研討會、工作坊和示範課堂,及就特殊教育需要、幼兒教育等課題進行探討。
有份主辦博覽的香港教育城,其行政總監鄭弼亮昨日於傳媒午宴強調,現今教育應着重解難而非背誦,而科技及人工智能更是大方向,一方面老師可以此配合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模式及動力,而學生亦能認識、應用人工智能幫助解難,對應對未來世界的挑戰很重要。
多所中小學將會於博覽展示如何將科技融入現行課程。
其中天水圍香島中學3名學生自行研發「CyberDoctor」,利用AI識別分析病人面容數據,自動診斷疾病並列出病人的「健康指數」。
機器臂會依照疾病及健康指數自動執藥,減少錯配藥物的情況。
該發明在美國舉辦的第三屆「RobotFest」機械人大賽奪得第五名。
盼技術更成熟 可增醫院效率
小組成員葉愷庭表示,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激發小組研發「CyberDoctor」的靈感,期望相關技術發展成熟,有助提升醫院效率。
該校電腦科科主任鍾富源表示,學校除鼓勵學生參加不同科技賽外,也特意於今年中四開辦的創業教育課,將不同STEM元素融入其中,讓他們進行跨學科的專題研究。
他認為,學生學習差異大,只要善用科技,有助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教學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
小學用通訊軟件 學習破框架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課程主任郭文釗則抓住學生心理,利用通訊軟件「Flipgrid」提升學生學習效能,並透過「課題式」學習打破目前科目框架。
他表示,結合通訊科技可以讓學生就某個課題,上載自己拍攝的影片,當一回「網紅」,向其他學生講解知識。
他並正聯繫台灣、新加坡、南非等地學校共同使用軟件,加強不同地域學生的交流,讓他們透過同儕互相學習,獲得比教師單向教授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