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港大學者夥國際團隊發現「超級地球」

2018-11-16
■巴納德星b表面的藝術想像圖。 ESO - M. Kornmesser■巴納德星b表面的藝術想像圖。 ESO - M. Kornmesser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茫茫宇宙中存在無數星體,與地球相似的行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接近。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和物理系副教授李文愷參與由西班牙學者帶領的國際科學團隊,首次發現於最接近太陽的單星系統、距地球只6光年的巴納德星(Barnard's star),存在一顆質量為地球3.2倍的候選行星「巴納德星b」,可說是一個「超級地球」,其環繞主星的周期(即一年)相當於地球的233天,屬於溫度只有-150°C的冰凍星球。有關發現昨日已於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中發表。

距太陽6光年 質量地球3.2倍

巴納德星與太陽相距6光年,僅次於半人馬座的三星系統阿爾法星,為最接近地球的單一恒星系統;它的質量則為太陽的六分之一,是其中一顆已知最不活躍的紅矮星,由於距離較近,亦是天文學家搜尋系外行星的理想目標。

早在1997年起,天文學家已留意到巴納德星一些細微來回移動的觀測數據,為仔細了解當中狀況,他們借助包括卡拉阿托天文台CARMENES光譜儀,及歐洲南方天文台HARPS光譜儀等高精度的儀器,定期監測巴納德星,終於發現「巴納德星b」。

它以233天的周期繞着低溫的巴納德星轉動,在沒有大氣層的情況下,很可能是溫度只有-150 °C的冰凍星球, 表面不大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是次團隊由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學者Ignasi Ribas帶領,並包括了來自英國、美國、德國及香港等地的科學家。

Ignasi表示,他們使用了7台不同的儀器進行觀測,所有數據包含了771次測量,「跨越了20年,是數據量最大、覆蓋時間最長的高精度視向速度研究之一。」

此外,「巴納德星b」亦是現今透過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技術的觀測中,所發現距離主星最遠和最小的行星,意味着天文學家在尋找系外行星方面能力的提升。

本身為CARMENES聯盟成員的李文愷,於是次合作中負責對CARMENES光譜儀的觀測結果進行動力學分析,當中包括於巴納德星周圍找到的這顆候選行星。

他表示,現時科學家對太空中不同恒星的觀測結果,從統計學上已說明大多數恒星都有自己的行星,包括今次的巴納德星新行星,及2016年發現是阿爾法星類地行星,認為是次發現對人類未來進一步認識及觀測系外行星很重要,對此感到欣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