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快填海 給我安樂窩

2018-11-19

聽聽小市民心底話

香港土地資源短缺,住屋需求極殷切,最新公屋輪候時間再創新高至5.5年,社會各界與其繼續為「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計劃爭論不休,倒不如聆聽小市民的聲音。香港文匯報分別訪問當區居民及區議員,他們均異口同聲表明支持政府「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其中,居於將軍澳逾廿載的陳女士見盡將軍澳因填海而由昔日的海洋及鄉村地帶發展成為今天有40萬人口的新市鎮,惟婚後遷出租住私樓,至今仍在輪候公屋。馬女士則於約30年前獲編配屯門一個由填海而成的公屋單位,從此安居樂業,更指當年無人質疑填海,她亦親歷填海工程令屯門的發展愈來愈興旺。■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將軍澳民聲】昔望窗外盡汪洋 今見新區交通暢

陳女士還是手抱嬰兒時,一家四口成功輪候公屋,居於將軍澳翠林h。

依山而建的翠林h是將軍澳第一批發展的房屋,陳女士憶述當年望出窗外,滿是海洋,後經填海發展至如今已有逾40萬人口的將軍澳新市G,萬分感慨,「我當年看到填海而來的地方愈來愈多樓,交通方便,而我卻居於半山,覺得好淒涼好慘,為何我要走十多分鐘才能到寶琳的中心地帶呢?我看見下面(寶琳)住得很舒服,我就得個望字。」

舊區新區配套「天與地」

單是同一區,填海而來的社區,整體配套比較完善,舊區卻有許多限制,形成生活上的一些不便。陳女士指出,翠林h尚算有一個商場及街市,但交通已甚為不便,再往上走的居屋康盛花園更連街市都沒有;而當年她於翠林h內就讀的小學後來也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

她並指,初中時代課餘也不會上街,所以連新社區寶琳一帶的道路也不熟識,有次學校安排學生到寶琳泳池活動,她也不懂前往,更被老師譏笑她:「妳是否住將軍澳?」

她表示,2011年未婚時已申請公屋,婚後隨丈夫在香港仔租住私樓,後曾租住土瓜灣房子,月租介乎1萬元至12,500元,年前以月租約1萬元返回翠林h租住現時的單位(翠林h於2005年8月租者置其屋計劃最後一期下,把h內部分單位出售予租戶),為的是接近娘家,一來可方便探望父母,二來也可讓他們幫手帶孩子。至後來結婚並誕下兩名孩子後再以4人家庭申請,如今已輪候了5年,但她自知4人家庭最難申請,相信「有排都未輪到」。

她表明,若成功「上樓」,租金可省回一大截,她會毫不猶疑辭職不幹,照顧兩名孩子。

陳女士認為,香港目前面對很大的住屋問題,許多人根本無力負擔樓價租金,「公屋供應量不足,居屋又停售多年至如今再重推,這是一個大環境。」她認為填海是一件好事,將軍澳正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多年來令許多人可擁有自己的屋子。她舉例指出,有朋友原本連同父母及兩名弟妹於大埔租住一個單位,後來成功「上樓」搬入將軍澳,如今安居樂業,「如果當年他們上唔到樓,我朋友隨時因為家貧連大學都讀唔成,如今他已碩士畢業兼當公務員。」

反對「明嶼」者多半無屋困

她說,現時夫妻二人月入合共約4萬元,租金已佔1萬元,還要養兩名三、四歲大的小朋友,「根本是月月清,儲不到錢,居屋我都買唔起!」她表示,將軍澳令她見盡填海帶來的好處,表明支持「明日大嶼願景」,更相信持反對意見者,絕大部分都是沒有住屋問題。

惟她指出,整個規劃及配套必須做好,最重要是交通方便及社區設施足夠,「其實附近的東涌已有愈來愈多人遷入居住,從前交通不便時,我知道的確有許多人不願遷入,我也不介意搬入去。」■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屯門民聲】見證區內漸興旺 開荒牛讚規劃好

屯門青山灣的填海地上,興建了不少公屋及居屋,孕育了一代一代的「屯門人」,當中1980年入伙、坐落於填海的友愛h屬於「十年建屋計劃」,提供逾9,000個單位,不少人因而從港九多區搬入屯門,成為屯門新市鎮發展的「開荒牛」,其中馬女士指出,屯門雖然位置偏遠,但填海而來的社區整體規劃較好,配套可逐步完善,成為宜居社區。

「80年代沒有人嘈填海」

馬女士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輪候公屋,約兩三年後獲分發友愛h一個單位,並由九龍搬進屯門。她憶述,入伙時仍未有兆麟苑一帶的土地,可看到海岸線,及後親歷填海工程繼續開展,見到屯門的發展愈來愈興旺,「那個年代沒有人嘈填海,我們也希望這區可以發展得更好。」

她表示,起初搬到屯門時基建、設施配套也未建好,到市區工作要忍受屯門公路大塞車,動輒兩小時,「以前比較困難,但發展當然要逐步逐步來。」現時友愛h已發展成五臟俱全的屋h,有商場、街市及超市,子女從幼稚園到中學亦在附近上學,「仔女都長大成人,成家立室,兒子繼續在屯門居住,女兒則嫁到天水圍。」

馬女士笑言,區內長者閒時留在區內的公園晨運與做運動,康樂設施充足,足以滿足基本需要。她認為發展新市鎮一定利多於弊,因為在已發展的社區建屋必然會遇到反對聲音,「居民已經習慣了生活,額外加一些人口只會令原有配套不足夠,沒有人想住在石屎森林。」她續說,明白不少人質疑填海所需的年期太長,「現時三四十歲的人會覺得,填海計劃完成後都已經五六十歲,但年輕一代一直在長大,加上香港沒有地,還是要填海。」

1983年搬進友愛h的陳先生亦認同區內規劃不俗,日常基本所需一應俱全,「已經好理想。」他指起初搬到屯門也大感不便,因在油麻地上班,好一段時間繼續在市區生活,以節省交通費,數年後才正式「進駐」屯門,印象中屯門於填海後愈來愈熱鬧,吸引更多人居住,交通逐步完善,填海而來的社區整體配套亦較佳。

收地需時長 填海實地多

他表示,有些人認為要收回棕地建屋,但他更支持在東大嶼填海,遇到的阻力亦會較小,「收地需要很長的時間,棕地作業者在做生意,為什麼要影響他們呢?填海造地的難度應該較小,且所得的土地面積亦較多。」

在屯門長大的葉俊遠今年30歲,畢業至今5年。他直言,一直有置業的打算,惟現時樓價實在難以負擔,「市區上車一定不可能,但在新界亦是一個難題。」他表明支持「明日大嶼」計劃,認為增加土地供應,有助解決目前房屋供不應求的癥結,並能建設具有完善規劃的新市鎮。

在中環上班的他又提到,不少屯門居民亦需要跨區上班,早上繁忙時間西鐵負荷極大,認為「明日大嶼」中計劃興建的新鐵路有助分擔客流,紓緩西鐵的情況,並縮短屯門來往市區的行車時間。 ■香港文匯報記者 范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