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不足成主要矛盾 下行壓力料明年延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琳、海巖 北京報道)面對下行壓力逐漸加大的經濟形勢,宏觀政策應如何調整?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表示,中國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明年還將延續,因此宏觀調控應更好地平衡短期和中長期目標,更側重於以改革的思路進行短期需求管理。他同時提醒,現階段貨幣政策的重點應是維護適宜的貨幣環境,盲目擴張M2和社融不可取。
徐忠昨出席財新年會時指出,本輪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通過救濟、復甦及改革三部曲走出危機,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強而有力的需求管理有力地支撐經濟復甦,為之後的改革和再平衡創造條件。
經濟正常才能有效改革
「由此可見,需求管理旨在熨平短期經濟波動。當經濟周期下行時復甦應當優先於改革;只有在經濟正常運行時,才能有效地推動改革。不能為改而改、操之過急。」他說,中國目前的問題是將需求管理和結構性改革混為一談。
在徐忠看來,中國經濟運行環境明顯變化,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有效需求不足已成為當前的主要矛盾,這一趨勢在明年還將延續。所以當前中國宏觀調控應當更好地平衡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更加側重於以改革的思路進行短期需求管理。
應緩解地產商融資壓力
他說,中國以往的需求管理中,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是重要抓手。房地產方面,短期看一、二線城市保持緊調控態勢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要注意增加住房供給,更好滿足住房剛需。可考慮兩種方式:一是緩解地產商的融資壓力,增強供給能力;二是發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有利於開發商利用長期資金推動租售並舉。
「基建投資方面,去年以來的地方債務收緊過快,堵後門的同時,地方政府債務『開前門』的力度太小,導致基建投資增速回落較大,加劇了經濟下行的壓力。」徐忠提醒,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本來可控,但要警惕處置風險中的風險。
他認為,討論地方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問題,核心應是淨資產而非債務規模。地方政府在「右手」舉債的過程中,「左手」資產端積累相當規模的優質資產,這些高質量的資產如土地、國有企業股權等完全可以覆蓋現有的債務,淨資產充足,只是缺乏資產變現用於債務償還的渠道。
不應「一刀切」停地方債
「中國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人口流入和經濟發展較好區域還有大量的基建投資需求和潛力,不應『一刀切』。要允許有條件、有需求的地方政府市場化舉債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徐忠認為。
關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問題,徐忠表示,要充分認識到貨幣政策對刺激增長的局限性,現階段貨幣政策的重點應是維護適宜的貨幣環境,盲目擴張M2和社會融資不可取。「短期看,去槓桿背景下應着力緩解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壓力,恢復並增強其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長期看,為適應經濟增長轉型的要求,金融體系應從過去主要支持國有企業、基礎設施、房地產投資,轉向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
中央財赤仍有擴大空間
財政政策方面,他稱,當前中國財政政策空間充足,中央財政赤字仍有擴大空間。短期看,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聚焦基礎設施這一突出的短板,保持有效的投資力度,促進內需擴大。長期看,需要加快建設性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