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經濟 > 正文

業界:中國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2018-11-20
■多位業內人士在財新峰會探討中國金融開放。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多位業內人士在財新峰會探討中國金融開放。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琳、海巖)2018是中國新一輪金融開放元年。多位業內人士昨日在財新峰會上指出,從全球範圍來看,經過前期風險因素的逐步釋放,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正在逐步凸顯。

外資佔比達10%應沒問題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彤認為,隨着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國際投資者將能更多共享中國發展的紅利。如果監管制度能夠跟得上,中國資本市場外資佔比達到10%應該是沒有問題。

「現看見價值 不敢投資」

貝恩投資私募股權(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竺稼稱,中國還需要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他舉例道,貝恩三年多前將一家已投的中國企業賣給某A股上市公司時,為了兩家企業能夠更好融合,對方要求貝恩留一部分股權。但項目審批經歷了一年多,審批之後還有一年多的鎖定期。

「把上述諸多限制集中於一個波動較大的資本市場,外資會覺得A股市場進入門檻高、退出難度大、運作空間有限。」竺稼說很認同很多人說的現在A股市場價值已經凸顯,「但問題是發現了價值後如何去實現、如何能夠順利退出?坦率說,我們現在是看見價值,不敢投資。」

此外,竺稼認為目前中國的槓桿率並沒有很高,只是在中國市場短債太多而長債太少,企業或者地方政府的短期償付壓力較大。

地方債後年償付能力挑戰大

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亦指出,雖然中國的債務償付能力已經不如十年前,但償付仍然不是問題。危機的爆發點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近,可能是在2020年的下半年之後。

洪灝分析稱,從家庭資產負債表看,中國家庭可支配收入/房貸的比例大概在39%-40%左右,基本與2007年和2010年持平;從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看,2019年是有能力償付的,但是到了2020年的下半年,地方政府債務集中到期,這個時候會產生一個償付的危機;從公司債務方面看,國企的償付能力其實比2015、16年的時候好,民企償付能力確是在下降,但情況未到達危機的水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