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特稿】一路點擊「下一步」 「用戶協議」少留意

2018-11-21

個人信息如何使用、怎麼保護,用戶與手機App經營者之間其實是有約定的,即註冊時需簽訂用戶協議、隱私政策。不過,很多用戶在註冊時只是一路「下一步」,很少留意那些螞蟻一般大的小字。

調查結果顯示,用戶在安裝和使用手機App時很少有人閱讀應用權限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31.2%的用戶偶爾閱讀,26.2%的用戶從不閱讀,總是閱讀的佔18.1%,經常閱讀的只佔8.2%。而且,在這些曾閱讀過應用權限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的受訪者中,能夠認真閱讀完畢的受訪者僅佔26.7%,不到三成。也就是說,大家基本上一路綠燈,向App敞開懷抱。

不授權不能用 被迫接受

為什麼會這樣?是用戶不在意自己的隱私嗎?調查顯示,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無奈--在佔比26.2%從不閱讀應用權限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的受訪者中,61.2%的人坦誠自己從不閱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不授權就沒法用,只能被迫接受。

近日,記者在手機上下載了中國電信網上營業廳App,註冊時發現如果不同意「電信用戶註冊協議」,根本無法使用。國民App微信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如果不同意用戶協議就無法註冊使用。不過,淘寶、大眾點評、百度等App,不同意用戶協議雖然無法完成註冊、登錄,享受不到更精細的服務,但基本功能還是可以使用的。

即便認真閱讀了協議的用戶,App使用者也是弱勢群體。調查表明,個人信息洩露後,部分受訪者會採取多種措施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如向消費者協會和有關行政部門投訴等,也有受訪者會選擇與服務商協商和解,向有關行業組織反饋,但最終還是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選擇「自認倒霉」。

那些無力自保的用戶只好採取一些保守措施,聊以自慰。例如,67.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使用App時主要通過只填寫一部分個人信息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18%的用戶註冊時使用部分虛假信息,安裝相關防護軟件的用戶佔24.6%,對註冊後可以關閉的服務,有32.7%的用戶選擇關閉。

「一方面,用戶與手機App服務提供商之間往往處於不對等地位,只能同意或被迫同意格式條款和信息獲取權限;另一方面,消費者雖有自我保護意識,但不知如何更有效地保護自己,往往難以有效應對。」皮小林表示,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用戶存在諸多擔憂,但往往缺乏足夠有效的應對手段,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工作亟待加強。 ■《經濟日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