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社會對有特殊教育(SEN)學生關注日益提高,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自閉症等都是常見SEN種類,患者需要更多諒解與幫助。一項調查顯示,近半受訪學生指校內有SEN學生,逾八成認為SEN症狀會影響個人學習及自尊感等方面;不過,只有7%SEN學生有尋求專業輔導及支援。有家長分享指,若及時帶兒女求醫,可以改善他們的學習情況,更能改善家庭關係。
大埔超級城於本月舉行「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潛能發展問卷調查」,訪問了500名高小至中學生,當中八成為中學生。
調查顯示,約48%學生表示身邊有SEN學生,而身邊同學最常見的SEN情況依次為: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發展遲緩及自閉症,比例分別為32%、15%、13%及12%。
僅7%SEN生尋專業輔導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知道身邊SEN學生參加至少一項藝術興趣班或運動興趣班的分別有29%,參加音樂興趣班的則有24%。
然而尋求專業的輔導和支援的只有7%、諮詢學校教師或社工的更只有3%。
此外,85%受訪學生認為,上述的興趣班和治療行為能改善SEN學生學習、自尊感及社交能力,顯示一般學生對協助SEN學生均持正面態度。
兒子患有讀寫障礙的周小姐表示,兒子在小二時出現徵狀,母子關係也因學習及生活壓力而變差。後來周小姐尋求支援,利用互動桌上遊戲訓練兒子的專注力及耐性,改善了親子關係。
女兒患有語言障礙的家長亦表示,經過數個月的言語及物理治療,配合定時運動,女兒的表達能力及專注力有明顯進步。
兩名家長不約而同表示,要勇於面對SEN,加上適切的治療才能有效協助SEN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