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風琴被奉為西方樂器之王,內地很多的音樂廳都會陳列擺放一套管風琴。內地的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院校,都設有編鐘陳列館或編鐘樂器陳列室。儘管編鐘已經成為音樂類博物館的鎮館藏品,但編鐘能像管風琴那樣,被擺進音樂廳成為真正的中國樂器之王,成為李幼平的一大夙願,「有沒有可能舞台上既放管風琴,也放一套編鐘,中西方的樂器之王並駕齊驅為什麼不可以?」
1991年武漢音樂學院修建了一個音樂廳,後改名為「編鐘音樂廳」,音樂廳裡擺放了一套編鐘,它就是「中國樂器之王」。李幼平表示,管風琴是西方樂器之王這是大家都認可的,現在人們從觀念上認可編鐘是中國樂器之王還不夠,編鐘需要更多參與到音樂會的演奏中,他認為將編鐘轉換成為現代音律後可以融入西方交響樂隊,藝術呈現的聲音是和諧的,演奏是完美的。
他認為現在編鐘已經變成了一種現代樂器,學習編鐘沒有什麼困難,「小baby都可以拿着小錘子敲擊編鐘」。現在很多中小學都有編鐘課程,與學習鋼琴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受到了音樂的熏陶,感受到了音樂之美,提升了素養。李幼平希望編鐘能在當今的音樂文化生活中扮演一個角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通用樂器,為此他還專門開發了以曾侯乙編鐘為基礎的鍵盤編鐘,既能保持宏大精美的傳統青銅文化特質,又能通過類似鋼琴的通用鍵盤界面進行演奏。
李幼平拿出一冊《天壇--「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編鐘樂曲集》,翻開《天壇》,是五線譜,這就是使用全世界音樂家的通用語言記錄的編鐘樂曲。他表示,編鐘交響樂作品,融入了古譜的音素和旋律,以五線譜記錄是讓編鐘音樂可以流傳下去的重要保證。呈現一台外國人可以聽得懂的音樂會,「讓他們感受到編鐘敲出來的聲音是美的,這樣才對得起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