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書蘭
朗誦與我的大半生有非常緊密的關係,可以說,朗誦影響我的性格,也改變我的一生。學生時代參加過無數次的朗誦比賽,使我面對陌生的人,能夠坦然地表達自己而不怯場;而今多年擔任朗誦的評判工作,使我可以單憑對方的聲音聽得出他當時的心理狀態。
這個世界充滿着五花八門甚至稀奇古怪的聲音,鳥聲蟲聲風聲雨聲,哭泣的聲音,高興的聲音,憤怒的聲音,由此可見聲音的存在是多麽的重要,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聲音,你能想像是什麽樣的世界?
朗誦有多種不同的聲音,有以聲帶情,有以情帶聲,有聲情並茂。古云「聲入心通」指的是,一聞聖人之言,即領悟微旨,而眼神與聲音的感應,可以是內心情感的傳達。莊子說︰「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論語有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是教化,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通過學詩、寫詩、朗誦詩,作為我們的啟蒙教育;通過經典誦讀,是對我們品德的陶冶,有很深遠的影響,所以自古以來,有「以詩教化」之說。
「詩以言志,歌以言情」,詩歌朗誦有優美的音調,抑揚頓挫旋律的美,押韻的美,從而達到教化之功;試舉例,朗誦詩經小雅篇「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我們會感動而哭,從而啟發孝道。朗誦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會激發起愛國情感。朗誦文天祥「正氣歌」--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每當在我們人生遇上困頓、挫折的時候,朗誦這首詩,會產生巨大的內在力量,激勵自己。明朝末年有位官員投降了清朝,聽了柳敬亭說書,流出「笛床煙月,淚珠盈斗」的眼淚。東晉王敦,朗誦曹操「短歌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一面朗誦,一面敲擊,敲壞玉壺也不自知,可見朗誦時的情感多麽投入。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自1948年成立迄今已70周年,秉持對藝術教育的熱忱,持之以恒地舉辦音樂節及朗誦節,推動青少年的人文教育不遺餘力;今年為慶祝這項教育界的盛事,協會籌備了一連串誌慶精彩活動,包括慶典匯演、回顧展覽、製作誌慶短片、出版紀念特刊及與香港教育大學主辦第三屆語文教育國際研討會,「朗誦教與學工作坊及座談會」。
1997年以前,朗誦協會的贊助人是港督,1997以後,是當屆的特首,協會屬下分為中文朗誦委員會,英文朗誦委員會,音樂委員會;有會長、名譽副會長、顧問團、核數師、主席、副主席、司庫等。由此陣容可看出協會在教育界的分量,以作育英才為宗旨,不以營商為目的。今天香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人才曾經都是「音樂暨朗誦節」參加比賽的學生,例如特首林鄭月娥女士學生時期就曾參加英文朗誦比賽,獲入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