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山石為人所重始於清初,在文彭以青田石入印之後,作為另一種印材被發掘的。石頭被引入印材,是玩石賞石的一個命運轉折點,之前一直被詬病的「太軟」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成為了最大的優點,以刀奏石的利落爽脆,得盡筆情墨意使得文人們紛紛追捧,石頭的開採量逐漸加大,慢慢地,壽山石材質本身之美也開始被人欣賞起來,文人玩石的歷史也就此展開。
日前,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018年度壽山石雕刻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創造精品展在福州開展,是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壽山石雕刻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學員們在培養期間創作完成的壽山石雕作品52件(套),以及各專業指導老師創作作品21件(套),共計73件(套)。■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作為這一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負責人,他為這一項目在福建的順利實施感到由衷的驕傲。「在為期三個月的國家藝術基金『壽山石雕刻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執行期間,無論是來自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事業有成的大師名家,還是孜孜以求的年輕學子,所有這一項目的參與者都沒有辜負國家的重託,不辱使命,共同成就並向社會呈現了是次創作精品展。」
注重品牌和創新
在壽山石界,陳禮忠是為數不多以一般材質為創作載體,卻取得成功的人。他不過多強調石材,努力將人們的視線轉移到藝術本身。陳禮忠向記者展示是次他帶來的作品之一--《金秋報安圖》。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認為,在刻畫「荷」的形象上,陳禮忠突破了傳統荷花吉祥富貴的寓意,注入了一種悲憫和關切的情懷,在看似殘缺、枯萎、衰敗的景象中塑造了一種內在的生命意識。
「秋荷下一隻鵪鶉向上仰視,表達祝福平安之意。整件作品用了半年時間,用老嶺石這種比較普通的材質表現秋天的荷葉最為貼切,可以達到『物盡其用,石盡其美』的效果。荷塘上的秋荷就像中國傳統文人枯而不朽的風骨。」陳禮忠表示,作為藝術家不要拘泥於石頭的種類,應更重於打造品牌和創新,「天下之石都能為我們所用,巧取自然,傳承壽山石千年的文化和雕刻技藝。」
因材施藝 系統學習雕刻技法
是次研修班學員代表許永祥展示的作品,是以品種石為材質的《歡聚》(5件套)。許永祥表示,古獸在壽山石雕刻中,原來是石章印鈕的傳統題材,後人進一步把印鈕上的古獸發展成為一種單獨的欣賞把玩件。本組作品,根據石頭的天然形狀,因材施藝,對表現的古獸進行概括、誇張和裝飾,雖只盈握,卻又千鈞之勢。「感謝國家藝術基金給了我這次提高的機會,通過培訓學習讓我體會壽山石雕在學習技藝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對藝術境界的追求。」
據介紹,國家藝術基金所支持的「壽山石雕刻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高級研修班,以培養高級人才為主,幫助非遺傳承人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該項目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面向壽山石雕刻技藝的年輕一代,以高級研修班的方式,提高學員們的創新設計理念和技藝水平,進一步提升壽山石雕刻藝術品的藝術性和附加值,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而促進福建壽山石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悉,參加是次高級研修班的33位學員都是來自福建省內外雕刻界的優秀青年。在為期90天的學習和實踐中,學員們認真聆聽來自院校的學者教授、行業內的國家及福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資深專家集中進行的理論授課,深入、系統地學習了壽山石雕刻藝術的歷史文脈、創作理論和雕刻技法。期間,學員們亦赴「中國陶瓷之都」德化、「中國石雕之都」惠安等地考察、交流和學習。學員們分組分別進入七位壽山石雕刻大師的創作工作室參加實踐、創作,在各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結業作品,創造出一批以古獸、花鳥、山水和人物為題材的圓雕、印鈕、薄意、高浮雕技藝為主的藝術作品。
儲量稀少「不夠藏」
壽山石生於閩中,麗質天成,自清代始便為文人雅士所愛。石之美,最美莫過壽山石,雖然近代壽山石的收藏蔚然興盛,但與其他門類相比壽山石的收藏史要短得多。
《觀石錄》記載「宋時故有坑」,上世紀五十年代更是出土了南北朝時代的石豬,將壽山石的雕刻歷史提前了500年左右,但那時的石雕多用於明器,質與工都不甚講究。究其原因,唐宋時期的玉器由禮器向世俗化轉變,玉帶、玉簪、玉步搖、玉鎮等實用器佔據了玉器的絕大部分,而以實用器的標準衡量壽山石,無疑有個重大缺陷--它太軟了。實用的訴求使得壽山石的開採規模也不大,真正質色俱佳的石頭並未問世。
如今,和田地區的玉料已近枯竭,藏家多把目光投向成分相似而儲量豐富的青海料和俄料。翡翠礦產豐富,但可做收藏的優質翡翠同樣稀有。而壽山石的儲量遠小於和田玉和翡翠,不少坑洞已絕產或者瀕於絕產,這也許注定了它無法成為大眾收藏項目,因為根本就「不夠玩」。然而,同時也可以預見,當它越來越進入更多人視野的時候,不斷上揚的價格會令大多數人「玩不起」。
乾隆時有「印石三寶」之說,壽山石中的田黃、芙蓉就佔據了其中兩項。而歷代所產壽山石又絕不止於此,杜陵之厚、善伯之溫、荔枝之靈、太極之韻、芙蓉之凝、旗降之潤、高山之妍、爭奇競秀,各擅勝場。所謂鍾靈毓秀,莫過於此。當下的壽山石玩家應該是幸運的,在最好的時代,撫摸着最好的石頭,體味着數千年中華玉石文化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