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英文Fan這個詞意指對某個人、某件物品、某個組織、某種信仰或流行趨勢抱着狂熱般喜好,並極度支持,在中文中,可直譯為愛好者或支持者,俗稱「粉絲」。在香港,這種粉絲最具體的體現就是對心愛明星的追捧,比如歌迷和影迷,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追星潮。
那是香港演藝事業最風光的年代,今日,許多中年人大概都會記得當年譚詠麟和張國榮粉絲互相拉旗又屢生爭執的瘋狂場面;追星一族為親睹偶像一眼,不惜苦候偶像家居外面,就等他或她出來時握一下手或簽一個名,或通宵排隊搶購其演唱會門票,在年底各大頒獎禮上,歌迷會或粉絲團在為偶像吶喊中甚至大打出手。粉絲對偶像的迷戀,隨着年齡增長和歲月流逝,也昇華為友情,乃至生死之交。
將於下月初上映的電影《朝花夕拾.芳華絕代》(簡稱《拾芳》)講的正是粉絲的故事。據說是真人真事改編,講五位粉絲如何從結識、迷戀到懷念梅艷芳,並在互動中受到阿梅的言行激發,當中既抒發粉絲憶念偶像的情懷,也有不少令人咀嚼的細節。
電影由梅艷芳遺物拍賣會餘下一些拍不出去的歌迷紀念品說起,原來偶像生前一直小心翼翼保存歌迷送的禮物和紀念品,它們看來不值錢,以致拍不出去。但粉絲們不忍心這些心意結晶被丟到垃圾站,於是開始為它們尋回主人。在「物歸原主」過程中,帶出五位粉絲的成長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受阿梅的影響,而令人生更充實豐富。
有膽小怕事的粉絲因受阿梅的友善主動性格影響而變得積極開朗;有人則受惠阿梅的善行資助而實現理想;有少女為了親近偶像,去藝人公司當助理,以圖間接跟偶像合作。也有相識於微時的粉絲,為了好友形象着想,時常牽念卻刻意疏遠,卻因錯過最後見面機會而懊悔......
梅艷芳病逝的二零零三年可說是香港人最悲傷和艱難的一年,那是沙士病毒肆虐香港的一年,電視上不斷播報病逝的人數;又在風雨交加的愚人節傍晚,傳來廣受愛戴的張國榮跳樓身亡;到了年底,被喻為「香港女兒」的梅艷芳證實患了重病乃至病逝。把人們的哀慟情緒推向高潮。
像許多港人一樣,我也是含淚看她那場告別演唱會,又在清晨下班過海隧道的的士中收到巨星終眠的噩耗。心靈的震撼和哀痛不亞於其粉絲。所以,時值她逝世十五周年,看這部歌迷為紀念她而拍的電影,懷念的不僅僅是一代巨星,還有她所代表的美好年代,以及那個年代的奮鬥精神。這或許是這部成本不高的電影的可貴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