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港大揭白蟻有益 增土壤水分抗旱

2019-01-16
Louise Ashton(左一)和研究隊伍成員。 港大供圖Louise Ashton(左一)和研究隊伍成員。 港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白蟻善於蛀食人類房屋和農作物,帶來重大危害,是公認最具破壞力的害蟲之一。

不過,香港大學聯同英國及澳洲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卻發現,白蟻其實有助減輕因氣候變化造成熱帶雨林乾旱對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問題,能幫助保持土壤水分,令植物以至其他生物較容易渡過困境克服死亡威脅,被形容為「真正掌管地球的物種」。

有關研究結果獲剛出版的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選為封面故事刊登。

白蟻是人類社會周邊的知名的害蟲,但其實世界現存有多達3,000種白蟻,只有4%會對人類造成危害,其餘則活躍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

作為少數能分解植物細胞壁的生物之一,白蟻於枯枝落葉分解過程扮演重要角色,針對在熱帶雨林中白蟻對土壤的影響,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Louise Ashton,聯同英國利物浦大學、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及西澳大學學者組成團隊,於婆羅洲馬來西亞的馬廖盆地熱帶雨林中設立多個去除白蟻的實驗區,並先後在氣候變化構成的乾旱現象期間,以及旱季結束後作大規模對照。

團隊的定量研究發現,白蟻在乾旱時期數量遞增,而非乾旱期則會減少;與非乾旱期相比,乾旱期間白蟻數量愈多,其分解落葉和增加養分的能力就愈高,使土壤水分增加亦促使幼苗成長,為周邊生態系統提供了抗乾旱保護作用。

Louise Ashton表示,除了在原始熱帶雨林,白蟻在受到人類干擾的森林以至農田生態系統中都能夠提供非常重要的生態服務,「如果白蟻的群種減少,這些生態系統會更容易受到乾旱的影響。」

研究團隊成員、利物浦大學教授Kate Parr提到,是次研究是第一個證明白蟻能夠幫助雨林渡過乾旱的實例,認為「白蟻雖小,但能夠減輕氣候變化對熱帶生態系統帶來的不利影響」。

另一成員、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Paul Eggleton則表示,在一般人印象中,白蟻是危害房屋和農作物的害蟲,但是次研究證實了白蟻在減緩熱帶雨林乾旱時發揮的重要作用,而考慮到帶來乾旱的厄爾尼諾現象隨着氣候變化會愈加頻繁,白蟻在維持乾旱時枯枝落葉分解、保持土壤水分、營養循環和幫助種子萌發中的作用可能會更加重要,而這些益處可能在農田也同樣存在。

學者喻真正掌管地球物種

他形容白蟻「可能才是真正掌管地球的物種 」,希望未來能開展更多研究,探索白蟻在其他生態系統種種的作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