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勁廢觀景台 難觀啟德河

2019-01-17
■觀景台左右兩旁露天地方各設3排石椅。■觀景台左右兩旁露天地方各設3排石椅。

居民批設計「離地」:坐低睇唔到,向馬路又食塵

「隧道口」是觀景台?黃大仙啟德河改善工程自2011年底展開,其中近東頭(二)h對出彩虹道旁設有觀景位置供市民觀賞綠化河道景色,這個恍如「隧道口」,以180萬元建成的啟德河觀景台近日開放使用,惟在網上討論區被指設計古怪及「大而無當」。本報記者到場視察,發現無論站立或坐下均無法飽覽整條河道景色,加上該處毗連馬路沙塵滾滾,鮮有居民駐足觀賞。不少居民直指設計「離地」,佔用太多路面令行人路更見狹窄,有浪費公帑之嫌。 ■圖/文:香港文匯報專題組

「的確阻路,連避雨功能都冇。」在網上社交平台群組,最近網民熱烈討論鄰近東頭(二)h啟德河一個恍如「隧道口」的建築物,其實它是啟德河改善工程的觀景台設計項目。

渠務署資料顯示,該工程除了活化昔日的啟德明渠外,亦在彩虹道下建造暗渠增加排洪功能。由於工程需臨時遷移彩虹道的巴士站,故署方於河邊建造一段觀景台平台,讓市民欣賞河景,亦可為重置的巴士站提供足夠空間增設巴士停車處。然而,這個剛於上月底落成的觀景台卻招來居民劣評。

佔大半路面 途人需繞道

本報記者上周四到上址視察,整個觀景台面積約7米長3米闊,上蓋是透明藍色玻璃,內有一排可容納2人至3人的座椅,而左右兩旁露天地方各設有3排石凳及種植花卉。

當時觀景台的有蓋位置仍未開放使用,擺放了不少鐵馬欄杆,僅兩旁露天位置供使用。

不過,觀景台佔用大半以上路面,途人要繞道而行,加上該處設於雙線行車的馬路旁,交通繁忙,沙塵滾滾。記者於下午1時在上址逗留約1小時,並未有途人坐下觀賞河景。

「要休息都去屋h公園坐啦」

「(觀景台及石凳)放鬗介〞住晒條路,呢度咁多車經過,居民要休息都去屋h公園坐啦,仲要用百幾萬起。」居民蕭先生直言,一直不知道上址是觀景台,也鮮見有街坊會駐足欣賞河景,更直指觀景台設計「離地」,「石凳齔蠸u水平有問題,你坐低根本睇唔到河景,你向住馬路坐又食塵。」

他坦言,整個工程構思不錯,但設計上未能迎合實際需要,「日本京都鴨川其實都係類似設計,但人]設計好全面。」事實上,記者坐在石凳上,只望到對岸地方,未能欣賞河景。

街坊黃女士亦指,該觀景台太貼近馬路,在選址上不適宜。「坐鰜衒齒穜瘙曭e,後邊屭振}咁快,萬一撞埋螺ㄗ垠齯薄C」她更稱,該處樹木少,坐在該處休息難以吸收新鮮空氣,「只係吸塵。」

就觀景台選址問題,黃大仙區議員郭秀英指,觀景台剛開放使用,需要時間粉飾,暫未收到居民反映意見。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則認為,當局進行這類地方工程時,應多與區議會溝通了解民意。

渠務署發言人表示,建造觀景台及相關設施的額外工程費約180萬元;啟德河項目見證地區蛻變,故將此概念加入觀景台設計,將啟德河今昔走線化作兩條拱形結構建成上蓋,並建於今昔啟德河連結的地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