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娛樂頭條 > 正文

業界冀政府加碼

2019-03-05
麥兆輝認為政府願意提供資助是好事。植毅儀  攝麥兆輝認為政府願意提供資助是好事。植毅儀 攝

資助「首部劇情」見成效惜少人受惠 二千萬只能修復百部經典

如果電影是一場美夢,這個夢中一定有個天使,那麼膠片便是這位天使的翅膀,將無法言說的愛恨情仇撲煽着帶到世人身邊。膠片是電影最重要的開始,時至今日,科技已令電影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數碼年代,拍攝及戲院放映設備已全面走向數碼化。政府也明白電影發展問題,今年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撥款二千萬元予電影資料館增聘人手,協助電影膠片轉數碼化的工作,增聘技術人員及添置器材,目標於未來5年有意增加修復150部電影成數碼化,保育香港電影。除了膠片電影的修復外,將撥款十億元資助香港電影發展基金中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兩項措施對如今萎靡的香港電影界來說雖是好消息,但目前的支持力度遠遠不能解決現時困境。■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李慶全、陳儀雯

對於新一屆財政預算案公佈將撥款十億元資助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着力「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曾受惠的電影《逆流大叔》導演陳詠燊表示暫時未知怎樣運用,所以難一概而論是否足夠,他說:「如果分的餅仔太碎,每套戲就分得好少會不夠用,要是配額太少,每套戲又好似好多,也可能仍會有很多人難以受惠。但增加了資助是一定會支持!」

減少商業包袱嘗試不同題材

至於撥款其中會將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配額增至六隊,資助金額亦增加一半,陳詠燊坦言「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過去也能幫到電影業界,有助一班新導演湧現,其作品可以減少了商業包袱,嘗試不同類型的題材。例如,電影《逆流大叔》曾獲香港電影發展局的電影發展基金電影製作融資計劃提供了港幣HK$4,492,800的資助,去年8月初上畫時戲院放映院線不算多,但影片獲得好口碑,票房去到第二、三周不跌反升,票房連續四周逆跌幅,創造了一個不小的票房奇蹟,最終累積票房衝破1,500萬港元。

不過,陳詠燊認為政府除了金錢上支持電影界,其實在拍攝上更應該給予支持:「到世界各地拍戲可以封街進行拍攝,但香港現在還未做到,申請當中尚有未夠清楚的地方,但知道有些前輩與政府一直有商討,正如之前『鈔票事件』,希望大家能多取共識和溝通,讓香港電影有更好的發展!」

劉嘉玲首任監製的《以青春的名義》就是獲香港電影發展局電影發展基金與創意香港資助,電影由新晉導演譚惠貞執導。是香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第二屆的得獎作品。嘉玲獲知預算案撥款給電影發展基金即說:「是好消息,注了一支強心針,香港先天條件這麼好,又多專業優秀人才,過去一直帶領亞洲,不能讓人家過頭呀,不要放棄,其實政府亦應該多做!」

麥兆輝籲創作者有效利用資助

電影導演及編劇麥兆輝認為政府願意提供資助,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他認為如今電影界的不景氣並不存在於資源上面:「大部分新導演其實都沒有資金來源,我覺得拍電影的資金並沒有『夠』或『不夠』,一定要去衡量、遷就預算,如果一部電影的預算是三千萬,那不是這個計劃『不夠』的問題,而是創作者應該去反思,比如你如何去有效利用這八九百萬,去展現你想表達的東西、展現你的才華。」

麥兆輝認為在電影創作的過程中,最重要是錢能夠花在適合的地方,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投資者的資金都不完全是用在拍電影上,但是作為創作者,要有駕馭預算的能力。」他覺得如今不少新人導演將問題歸咎在資源上,是一種對自己能力不足的推卸,「商業電影始終是屬於市場的,如果這部電影的構思在市場上找不到資金,那也間接說明這部電影可能並不屬於市場,那麼這個問題並不出在資金上面。」

香港電影「北上」潮,導致許多優秀的本地電影創作者的流失,以至香港電影的產量驟減,麥兆輝坦言目前香港電影的創作不夠「冷靜」,眼看着電影的蕭條,盲目去追求一下過往的產量是不可行的,他覺得如果能夠反思一下電影的質量,那麼這種高素質電影回歸以後,產量自然會節節上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