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大灣區潮動】業界倡建灣區單一金融市場

2019-03-07

七大提議 加強金融融合 服務實體經濟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蔡競文)由多家官方機構創辦的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昨日發佈《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研究》報告建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多邊合作機制和機構,聯合籌建跨境金融一體化平台,推動建設單一金融市場以及研究推動「單一通行證」機制等政策,以加大區內金融融合力度及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該報告發佈會由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招商銀行聯合主持,參與單位包括深圳證券交易所、前海金控及騰訊。報告從頂層設計、全局視角、激勵機制、服務實體經濟導向、金融市場、金融科技、風險防範七大方面,系統地提出了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方向和政策建議。

報告提出,大灣區建設需要疏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其中金融的互聯互通、深度融合非常關鍵,因此建議從頂層設計調度謀劃,簽訂多邊協議以在廣東省、深圳市立法權限內進一步細化和拓展CEPA協議、自貿區政策;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多邊合作機制和機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委員會,下設執委會負責政策落地;並突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導向。

拓寬跨境投融資資金來源

由於大灣區需要在全國一盤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建議賦予粵港澳金融管理部門探索金融創新的一定權限,一定額度內管理資金跨境自由流動、核准金融機構在大灣區開展跨境業務創新的權利。

在服務灣區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建議拓寬大灣區區內跨境投融資資金來源和渠道,聯合籌建跨境金融一體化平台,平台使用人民幣結算,由中央登記機構代持交易,資金形成閉環,避免增加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研推「通行證」 沙盒監管試點

此外,要研究推動建立灣區內金融機構的「通行證」機制+「異地分支」機制,設立金融監管聯合協調機構,聯合開展跨境沙盒監管試點,開展廣泛的監管對話與合作,推動綠色金融標準、第三方支付標準、保險償付疾病認定和檢測標準的互認,推動建設單一金融市場。

港澳專業機構冀「國民待遇」

具體而言,要綜合自由貿易賬戶(FT)、非居民境內賬戶(NRA)和離岸賬戶(OSA)功能,實現本外幣賬戶一體化,提高跨境結算便利化水平。給予港澳法律、會計、稅務、信用評級等中介服務機構「國民待遇」,推動更為便利、更為廣泛的專業資格互認,推動金融法律事務處理規則的趨同,探索設立大灣區內地跨境金融事務法庭。

根據公開信息,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是從事金融科學研究活動的群眾性學術團體,辦公地點設在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現任會長為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行長邢毓靜。從2018年9月開始,該學會匯聚一百多家金融機構研究力量,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研究」為年度課題,由邢毓靜和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聯合主持開展研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