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記】咽喉地帶

2019-04-19

何冀平

應著名播音員董浩相邀,我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接受訪問。

北京重要的機關很多坐落在北京西長安街,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陸續搬離,只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自成立那天起,一直霍然屹立在京城重要區域的重要位置,寸步不移,由此可見它的重要,因為它是「喉舌」。

廣播電台大門沒有傳達室,站着神情嚴肅的持槍武警。董浩已在門口迎候,笑着向我招手,但警衛不放我進去,原因是董浩開的「入門條」時間超過了五分鐘,必須回去保衛處重開。董浩是電台的知名播音員,每天在這個大門出出入入,警衛不會不認得他,但仍然要依法辦事,董浩也一點脾氣沒有,笑說,請我等一等,老老實實回去重開。還沒進大門就看出廣播電台的確與眾不同,不由另眼相看。

當年解放區有三大電台。邯鄲新華廣播電台也稱晉冀魯豫廣播電台是其中之一。邯鄲新華廣播電台建於1946年,機器設備是繳獲國民黨誤投的兩部美製導航機,發電機是舊汽車頭,燃料是上山砍樹燒成木炭。1946年9月1日,電台正式播音。1947年3月29日晚,邯鄲新華電台忽然收不到來自陝北電台的聲音。為了不中斷播出,立即決定以陝北延安的波長播出《兄妹開荒》唱片,然後反覆呼叫「陝北新華廣播電台」,保證來自延安的電波不中斷。

為保證電台安全避免敵人破壞,電台遷到一個小山村沙河村。把電台安置到村中一個地主庭院,馬上開始工作。房後的五孔舊窯洞,西邊是播音室,東邊是機器房。從此,真理的聲音,紅色的電波,繼續傳播在中國的萬里長空。當時轉戰陝北的毛澤東,為了迷惑敵人,不停撰寫文稿,新華總社和陝北新華廣播電台的重要新聞和評論,初稿寫出後,要用密電發給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審定後再發回播出,這些重要文件決定通過解放區三大電台,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信心和戰場上百萬解放軍官兵的鬥志。

新華廣播電台後來又轉至石家莊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播音。1949年3月23日,新華廣播電台光榮完成歷史使命,奉命停播,發射機運往北平,隨中共中央一道轉移到北平。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至今。

編劇要不停從生活中吸取故事,觸發靈感,這段廣播電台「大門口」的經歷,經過改編,構成人物、情節,寫進我的新電影,成為一段有意思的橋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