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漢源
每個國家製作奧運節目的安排是不同的,曾有美國的朋友就跟我說,他們在電視上是看不到中國運動員比賽的畫面,由此可見,各國都會集中報道自己國家運動員有份參與比賽項目及花絮等情況;所以由開幕禮開始,我們除了用大會訊號外,另外再加了4部攝影機去拍攝自己希望有的畫面,傳送回香港;如果單靠大會畫面,則香港隊只能有十多秒的出現;現有自己攝影機,那就隨時可以見到香港隊。我們當時還安排了一部手提電話給運動員,讓他們可以作現場互相訪問及報道,而我們攝影機所使用的攝影機鏡頭倍數大,可拉至近鏡,就可以近距離拍攝運動員對着鏡頭做訪問,現場感增強很多。
當屆雅典奥運也分別在部分場館放置了多部攝影機:乒乓球賽是香港寄望能夠贏到獎牌的重點項目,而我們預計大會在初賽時不一定會拍攝香港隊的賽事,那我們就自己拍攝,所以當時香港觀眾是可以看到香港乒乓隊每一場賽事的。另為加強節目的可觀性,亦邀請了乒乓球前世界冠軍江嘉良作全程分析。
當時的香港乒乓孖寶李靜及高禮澤均表現出色,直闖決賽,最後雖然未能戰勝國家隊馬琳及陳玘,但已為香港寫下歷史--勇奪乒乓男雙奥運銀牌;自李麗珊後8年再取奥運獎牌,也是香港第一次以特區身份取得獎牌,身為香港轉播電視台會有很多事情要安排,例如邀請孖寶在雅典的TVB錄影廠接受訪問,又安排特區政府官員連線祝賀兩位獎牌選手。
以上製作安排,能使香港市民第一時間看到及感受到現場熱熾的氣氛,全賴有製作成本的支持,以往有些電視台因節省成本,沒有派工作人員前往當地,有些大型國際賽事香港隊雖入了決賽,但畫面也欠奉。
時至今日,製作成本當中比重佔最大的則是版權費,以前會比較合理或較便宜,現今的奧運播放版權費已達天文數字。回看以前,自上世紀70年代起,奧運的亞洲區版權費是由亞洲廣播聯盟(ABU)去跟大會商討,然後回來大家協商分配,而如何分配則是以GDP來定準則,當時的香港在ABU屬於主導者的角色,在七八十年代的形勢就是如此;但踏入2000年後,大部分亞洲區國家經濟都起飛,那就好像不大公平了。雅典奧運ABU付大會1,450萬美元以獲得亞洲區版權費(不包括日本、韓國、台灣),當中25%由中國內地支付、24%由香港支付、印度16%、泰國10%、新加坡6%......這分配根本就不公平。
國際奥委會被國際足協收取版權費方式啟發分別與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去收取個別費用,就可更容易把版權費以天文數字倍增,跟着以後奥運版權費就翻天覆地加價,未來兩屆的東京奥運和巴黎奧運,大會叫價估計可達7,000萬美元了。下次再詳談版權費及北京奥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