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毛俊輝作品《百花亭贈劍》的啟示(上)

2019-04-21

上期說我在審視粵劇的改良工作時,會先看看他們對七項粵劇進入現代劇場仍保留的廣場式表演所作的改變。當然這只是我個人關注的事項,畢竟表演藝術應該充滿創意,歷來優秀的創作者不乏橫空出世的創造;但對平凡的我來說,還是設些準則較易說話。

本年三月初上演的香港藝術節粵劇節目《百花亭贈劍》(更新版),為粵劇改革帶來新的啟示。

本地粵劇不盛行導演制,一般演出最多來個響排,預演綵排非常罕見,台前幕後臨場發揮,各展所長。這種「執生」演出模式,只能展現粵劇舞台演員主導的特點,卻說不上是一齣風格完整的作品。今趟《百花亭贈劍》標明毛俊輝作品,顯示製作會呈現導演對劇作的要求,戲劇的呈現也統一整齊及具備個人風格。

因為有了導演的領導和指揮,負責舞台裝置、燈光、音響和特別效果均清晰知道演出的技術要求,加上預演綵排,便可把現代劇場設備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本來是粵劇進入劇場演出後,首要應對的問題,但業界長久不謀對策,變成在室內做廣場式表演,衍生出不少問題。

由於保留了廣場式表演的特色,色彩鮮艷的服飾和化妝、誇張的造型、虛擬性的動作自然也繼續在舞台出現。毛俊輝導演在化妝和服裝方面,無論顏色和款式均以配合演出風格作出調整,其中以劇中兩名反派人物,分別在兩顴抹上金色(安西王)和青藍色(鄒化龍)來取代慣見的胭脂,這是臉譜的變奏,是大膽的嘗試。

粵劇樂隊是各部樂器音量不平衡的組合,在封閉的室內表演,全賴混音器平衡音量。不知什麼年代興起把樂隊放在舞台前的樂池,文場戲音量還可接受,如果全晚均是武場戲,鑼鈸一起,中、前座的觀眾耳朵便受罪(損)。雖然《百花亭贈劍》的樂隊仍是擺放在樂池,但毛俊輝導演在音樂伴奏方面,適量減少運用鑼鈸,以中、低音樂器配器,增強音樂的戲劇效果,整晚音樂的表現變得節約和在襯托戲劇演出產生適當的效果。當然,單從音量控制考慮,樂隊放在舞台的上側翼後的位置,用透明隔聲板遮擋敲擊樂,調整音量便簡單得多。

此外,毛俊輝也減少了鑼鼓點的運用,觀眾聽演員念白更覺自然。我個人認為戲曲念白(口白除外)具濃厚的歌詠成分,宜作適當的調節和優化,但仍有保留的價值。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