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兩家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福士汽車,Volkswagen)和豐田汽車正在中國採取類似策略。通過與當地競爭對手分享電動車技術,它們有望將嶄露頭角的競爭對手轉變為自己的客戶。隨着數十家本地初創企業進入電動車市場,這是實現規模經濟的明智之舉。
大眾汽車計劃下個10年生產2,200萬輛純電動車,其中半數以上在中國生產。與此同時,大眾汽車還將允許其他汽車製造商使用其電動車生產框架-模塊化電動工具平台(電動化模組平台,MEB)。豐田汽車則向中國初創企業奇點汽車(Singulato)分享專利並出售技術支持,同時授予其電動車整車設計許可。
提供技術便車非單純慷慨
初創企業可能傾向於購買現成的硬件和技術來避免大舉投資於重複性研發或者工廠。讓初創企業搭上行業領導者的技術便車,可能會造就出未來的勁敵,但這項策略卻更多地是精明,而非慷慨。
這一策略能夠使新技術創造出更多營收,在電動車銷售表現依然平淡無奇的情況下,這些營收將很受歡迎。根據野村的數據,2018年純電動車只佔到全球汽車市場的1.6%,混合動力車佔比為3.1%。
這也有助於它們收回在研發和生產方面的沉沒成本。創造外部需求能夠提振銷量,降低零部件、工廠和工程師成本。豐田甚至允許奇點汽車重新使用一款已停產車型的設計。
如果這一策略取得成功,將使行業為之改觀。工廠可能發展為白標OEM代工廠,品牌則轉變為工作室。一些初創企業的做法已經跳脫以往:蔚來汽車簽訂合約,將生產交給江淮汽車代工;小鵬汽車也將生產外包出去。
制定行業標準成終極大獎
終極大獎是制定行業標準。通過將自身設計盡可能廣泛地傳播,大眾汽車和豐田汽車可能掌控電動車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就像富士康在智能手機行業的地位。如果有足夠多的當地企業使用其技術,他們實際上可謂制定全國標準,就像安卓成為中國手機生產商採用的操作系統一樣。為競爭對手提供捷徑是險招,但這條路看起來值得探索。■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Katrina Ham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