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收藏 > 正文

HK×Art Basel國際畫廊吹響「集結號」 巴塞爾折射香港市場競爭力

2019-05-21
■Basel 期間PMQ展出的kaws作品■Basel 期間PMQ展出的kaws作品

在亞洲藝博會數量激增的今日,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均視香港為重要的藝術交易平台。自2007年起舉辦的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到現時的巴塞爾,每年藝博會的交易金額和入場人次均有增無減,使香港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市場。記者趁今年活動舉辦期間,訪問了來自不同國家的畫廊,了解他們眼中香港的優勢。他們認為,香港低稅率、高效率,而且金融體系穩健、物流便利,更是背靠內地。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合力澆鑄出「香港氣場」,使世界各地的畫廊「投奔而來」,令香港仍能以強大的「號召力」穩坐龍頭交椅。因此,縱然如今亞洲藝博會數量眾多,但坐標香港的Art Basel HK至今仍掌握難以取代的「藝術競爭力」。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張美婷、 陳儀雯

今年的巴塞爾共有來自35個國家及地區、合共242家畫廊參展,參展藝術家更逾三千人。據官方數據,今年有超過七萬人次到訪,創歷史新高。看客瀏覽畫作,合影打卡,嬉笑一番。與之對比的,是真金白銀買來高價展位的畫廊經理人,多次參展酸甜苦辣的心路,也是亞洲藝術市場的輾轉之路。

佩斯、貝浩登畫廊:香港藝術交易空間在擴展

從過去的香港國際藝術展,佩斯畫廊就已經開始參與。在這10到15年間,佩斯畫廊見證了香港藝博會的成長和變遷,畫廊的行政總裁及主席Marc Glimcher憶述過去藝術品在香港完全沒有市場,現在成了世界三個重要市場之一。香港佔優勢的地理位置將來自各地的人聚集,有助藝術市場在地域、思想交流上的拓展。

「香港本身是一個從事貿易的城市,缺乏創意文化。但是巴塞爾就能幫助它解決這個問題。」Marc覺得現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前來,將創意藝術帶進香港,創造空間、環境,給藝術家濃厚、正面的藝術氛圍,香港才不會成為單一發展的商業城市,它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創意文化。

首屆就已參展的貝浩登畫廊,一直茩咿韟b亞洲以及歐美藝術品中取得平衡。負責人Loris Lin認為,巴塞爾是一個讓藝術家曝光的好機會,人流量明顯比其他地區的藝博會大,更國際化,也有屬於香港獨特的優勢。

Loris提到香港商品進口都是完全免稅的,這必然是增加香港巴塞爾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另外,香港生活都是用雙語,不同國家的人在香港都用英語溝通,比台灣或上海都要方便。加上香港對於藝術作品有更大的自由開放度,在這裡我們能夠看見更多前衛、大膽、嘗試性的作品,不會受到太多局限。」

Galleria D'arte Maggiore:這些年,香港市場在變化....

Galleria D'arte Maggiore從最早期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已經來到香港參展,因此已經建立了不少客戶群體,甚至已經從客戶變成了朋友。

「過去九年期間我在普羅大眾身上看見不少改變。過去他們會伸手觸碰藝術品,但是現在他們會尊重藝術,也會充分準備。當他們想了解更多,就會提問,花時間理解藝術品。」畫廊負責人Alessia Calarota注意到藝博會給大眾帶來的不僅是藝術市場的增長,同時也是一種「教育」,提升了藝術的普遍度。

收藏家的年齡層趨年輕化。現在開始也會有年輕的收藏家,Alessia關注到他們的目光開始投放於亞洲藝術,所以畫廊也引進中國的藝術作品到歐洲地區。他們開始跟新進的中國畫家合作,給對亞洲藝術感興趣的收藏家提供更多選擇。

Ingleby 畫廊:香港藝博會有教育功能

Ingleby Gallery和Annely Juda Fine Art都是從第一年的香港巴塞爾參展至今,作為英國本地藝術畫廊來到亞洲地區展示藝術品,不難想像在多年間遇到的挑戰和文化衝擊。

Ingleby Gallery負責人Richard Ingleby透露一般到美國或者其他歐洲地區的藝博會會帶12-14個藝術家的作品,但是對香港巴塞爾就只會帶6-7個左右。「我刻意沒帶太多,因為我們希望大眾能夠深度了解藝術家的特質。」Richard認為這裡能把藝術教育拓展,讓大眾更清楚藝術作品以及藝術家背後的理念。

Annely Juda Fine Art的總監Nina Fellmann坦言畫廊沒有因應地區去選擇作品,他們都是把自己原來有的作品帶到香港。但是這些年Nina發現,亞洲人對西方藝術越來越感興趣,東西方藝術都會互相跨越去欣賞和學習。

Johyun畫廊:亞洲藝術在國際平台面臨考驗

韓國本地畫廊Johyun Gallery第二次參與香港巴塞爾,近年積極進駐亞洲其他地區的藝博會,在國際市場上試探水溫。Helen Kim 既是一個藝術家,也是這個畫廊的顧問,曾經走訪東西方國家的藝博會,認為亞洲藝術家正面臨一種考驗。藝博會佈滿全世界,競爭越來越大,需要在策略和思想上有所調整。「所以我覺得藝術家不但要在藝博會上呈現好的作品,也應該要在西方建立好的印象。」

亞洲繪畫的歷史相比起西方國家要短暫得多,藝術品尚未成為真正生活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個奢侈品。藝術市場在亞洲往往和經濟掛u,會被經濟下滑拖累,藝術家就隨之消失。然而, 畫廊正正需要收藏家來維護藝術市場。收藏家本來就需要時間遇上,也需要時間培育。因此,她鼓勵亞洲推行更多藝術項目,減少人們對藝術的距離感。

嘉圖、刺點、安全口畫廊:堅持推香港藝術家進國際

本以為,香港畫廊有「在地優勢」,可畫廊反饋卻不盡然。今屆大部分本地畫廊均在推廣本地藝術家,例如嘉圖畫廊,其代理的藝術家均來自香港;刺點畫廊亦主力展示本地作品,畫廊發展主任余迪祈指出,希望藉巴塞爾這國際平台,讓更多收藏家認識本地畫家,他形容:推廣本地藝術家,在香港畫廊眼中是個「任務」,「我們應多點去展示香港藝術,帶更多本地作品來參展,為本地藝術家發聲。」

嘉圖畫廊今次代理的藝術家,很多是剛畢業,如沈君怡、熊輝等。為吸引年輕藏家,其代理作品多融入當代藝術元素,「近年藏家年齡層降低,因此對藏家來說,藝術品若有當代元素,會更有趣、更吸引。」嘉圖畫廊負責人張緒君說。在其畫廊展位中,充滿當代感的作品的確不少,如藝術家林佑森的作品 《Light and Life》、沈君怡《晨霧搖籃抱》等。

另一本地畫廊安全口,亦帶來本地藝術家具當代藝術感的作品,如周俊輝《Age Comes Wisdom》、黃進曦《大風坳》等。負責人陳芍君指,展示本地藝術家的畫廊在巴塞爾中不算太多,「希望我們的畫廊能展示出更多香港作品,讓更多人認識,特別是讓非本地的藏家能認識到香港的創作面貌。」

沒頂、Tabula Rasa畫廊:內地畫廊更重青年藏家

現今內地藝博會增加,上海、廣州、北京和成都均舉辦藝博會。可香港巴塞爾仍不失勢,皆因其具國際性,使參展畫廊可將代理藝術家推廣至國際平台。有內地參展畫廊透露,巴塞爾中最便宜的展位費位於「藝術探新」區域,費用亦達到一萬多美元,雖說展位費不菲,但仍吸引不少內地畫廊參展。

來自內地的參展畫廊「新鮮人」,希冀能一擊即中踏上國際舞台,不少內地畫廊展出的藝術品都相當前衛,例如展出錄像裝置的影像作品,甚至現場作品創作等。其中以年輕藝術家作品為多,如上海的沒頂畫廊,就帶來成都年輕藝術家沈莘的錄像裝置作品《精神流通》,錄像裝置是沈莘研究莊子法文和英文的哲學翻譯時,利用發現的新內容而創作的影片。

Tabula Rasa畫廊則展出來自北京年輕藝術家馬海蛟的影像作品《快樂區域II》,畫廊聯合創始人劉亦嫄坦言希望能吸引年輕藏家。

「目標收藏家是70到90後,因為我們的藝術家都是這個年紀,同齡藏家也會更加容易理解有共鳴。」《快樂區域II》是藝術家透過拍攝香港的景色和收集與香港有關的手機資訊製作而成的作品。其畫廊是首次參展巴塞爾,劉表示本以為在香港舉辦的藝術展覽會有很多具香港元素的藝術品參展,但現實卻並非如此,「我在巴塞爾走了一圈,發現很少有關於香港的元素的作品,也很少有一個外面人的角度來看香港作品,我也很好奇香港觀眾怎樣去看一個生活在北京的藝術家拍的香港,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的,也想知道大家的反應,所以就以這作品參展。」

HK藝術市場「核心競爭力」

地理優勢:香港作為亞洲樞紐地區,國際航班頻繁,便於國際畫商來往交易。

零關稅:作為自由貿易港以及國際金融中心,是少數藝術品交易零關稅地區,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系統成熟:香港無外匯管制,資金可自由進出,客戶可用不同的貨幣結算。

優質物流體系:海、陸、空物流服務完善,機場、碼頭、市內運輸和通訊網絡配合,逾140條國際航線,成本較低,為畫商添信心。

空運報關程序簡單:

藝術品零審查:香港藝術內容不受任何審查干預,畫商、藝術家可帶來各類大膽、前衛的作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