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收藏 > 正文

當代藝術藏家聯展 在收藏中讀懂時代脈動

2019-04-12

第五屆「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日前在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開鑼,展覽以具代表性的收藏品,以及中國當代藝術文獻為基礎,讓觀眾進一步認識中國不同地區的當代藝術創作,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當代藝術現況與生態景象。

今年的展覽主要展示中國收藏家管藝、陸尋和鄭好之藏品,同時亦展出知名學者費大為所著的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文獻記錄。文獻加上展品,與觀眾共同探索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之多元面貌和歷史。■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石婉盈、張夢薇

今次展覽的策展人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副教授凌敏。言及策展初衷,凌敏直言可以借由藏品的編輯呈現,讓大眾更加清晰地了解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生態脈絡,她形容說:「館內陳設的不單單有藝術收藏品,更是承載茪W世紀中國藝術的發展。」

收藏品與中國過去四十年

對於呈展作品為何選擇管藝、鄭好和陸尋三位藏家的藏品,凌敏認為,這三位藏家收藏的藝術品,準確代表了上世紀中國藝術發展不同時期的風格和樣貌,極具特點,「除讓觀眾藉此展覽欣賞當代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也能最直接地傳達出展品背後,有關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信息。」

極富個性的收藏家鄭好,總共收藏了300多件德國觀念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的作品,其中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作品--《大白兔奶糖》,可以說是七十年代末的社會生活剪影。「大白兔奶糖」是不少人的童年零食,將舊式糖紙作出藝術化的放大處理,喚起時代的集體回憶;而另一個同樣來蚞G好的藏品《革命就是我們》,畫中呈現藝術家博伊斯本人大步邁向前走的景象,傳遞出他一生極力投身與擁抱社會的決心。凌敏指出,展覽特別選取具有時代標誌的代表性作品,「因為是次展覽試圖從藏品、文獻、收藏家3個側面勾勒中國內地當代藝術大體模樣,但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方在當代藝術實踐方式有所不同。取樣主要是東部及沿海地區,以反映領先地區嚝史真實狀況。」

當代藝術創作背後皆有理念

收藏家管藝說到自己收藏藝術品時,指出它們表現了現代及後現代主義,「好像《他是他自己-薩特》這件畫作便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改革開放背景下創作出來的,當時中國藝術家接受外來的各種新潮流和新思想,產生一系列現代主義表現的畫作,這件作品在當時就引起美術界對『畫家是否應存在個性』及『自我表現』的爭論。」又如彼時畫家受法國藝術家杜尚影響,以四聯作的形式創作:雖在四張畫作中描繪同一位鬚髯如戟的老人,但四件創作卻形態各異;而另一幅同樣是上世紀的創作,畫家卻極力脫離外國藝術理念的影響:一幅在洗衣機裡攪拌過的臨摹油畫,畫作卻有中國《易經》的元素。

管藝解釋說,今次展廳內的每件藏品,都蘊涵蚚應N家在創作背後想要表達的「理念」,這種表達方式正是當代藝術的特點所在。可以反映出,上個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從客觀飾物的具象描繪中不斷尋求抽象的表達,將「闡述一種觀念」作為創作的原始動力。

用文獻呈現藝術史

談及展覽廳中的陸尋與費大為之藏品,凌敏表示,主要為觀眾帶來當時由美國著名建築師史蒂芬.霍爾所設計的《四方當代美術館》等建築項目記錄,「這次陸尋的藏品,有建築物、草圖,館內更有電子影像展現建築過程。」凌敏指出,透過陸尋的藏品,可以讓香港觀眾一睹在上世紀的中國,藝術家與建築師在以怎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合作。

至於參展的第三位藏家費大為,教授描述他為「在推動中國藝術家到國外展覽上不遺餘力的人」,今次展覽,便選取多件他多年積累珍藏的藝術文獻記錄,如楊詰蒼作品說明手稿、費大為致當代藝術家蔡國強的書信等,讓觀者可以在第一手的文獻資料中,看清楚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片段和點滴。

第五屆「收藏家當代藝術藏品展」:

時間:即日至4月22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逢星期六及日有免費公眾導賞團,英語是下午2時至2時45分;廣東話是下午4時至4 時45分,每團20人(名額有限,先到先得,無需登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