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希娜.艾揚格揭示「選擇」背後的大秘密

2019-06-03
■希娜.艾揚格(Sheena Iyengar)■希娜.艾揚格(Sheena Iyengar)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希娜.艾揚格(Sheena Iyengar)宣稱:自己從出生開始便與「選擇」緊緊地糾纏在一起。她的父母選擇了從印度移民美國,因此她成了美國公民。她在幼年時患上了色素性視網膜炎,到高中時基本失明,但她選擇了堅強應對,憑藉毅力和努力,先後獲得華盛頓商學院學士學位和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後來她成為教授,研究的主題恰恰就是「選擇」。

關於人生,她講的故事深刻動人;關於選擇,她的學術成就舉世矚目--因在人類「選擇」這一主題上的突破性研究,艾揚格教授由此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的贊助,並獲得「美國總統青年科技獎」。在《選擇:為什麼我選的不是我要的?》中,艾揚格坦言:「我們的選擇構建了我們的職業、身份、關係和世界觀--我們是我們所做選擇的總和。」■文:潘啟雯

《好人難尋》(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作者、美國南方最傑出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曾說:「寫作是為了挖掘自己的所知。」或許我們可以把它改為:「選擇是為了發現真實的自我。」以心理學為基礎,同時輔以商業、經濟學、生物學、哲學、文化研究、公共政策,以及醫藥學等各領域知識的《選擇》,試圖用構思巧妙的一系列科學試驗和研究探索變化莫測的人類「選擇」,並藉以引發人們思考日常生活中對於「選擇」的理解,進而在實踐操作中做出正確決策。

主觀上的控制感

「魚兒游,鳥兒飛」,而我們人類則是要做出選擇。在艾揚格教授看來,選擇能給人帶來主觀上的控制感。「當一個人喪失控制權的時候,他(她)在這個世界唯能感受到的只有失去控制權的痛苦。」研究顯示,主觀上的一種「我有掌控力」的感受,對人類的健康有益。

英國倫敦大學邁克爾.馬蒙特(Michael Marmont)教授進行的一項長達10年的實驗--「白廳研究」有力地證明了我們的選擇觀對健康的深遠影響。從1967年開始,研究人員對一萬名20至64歲的英國人進行跟蹤調查,並將其收入與健康狀況進行比較。與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求苛刻的老闆45歲死於心臟病」的故事不同,研究人員發現,儘管高收入意味荍韝j的壓力,然而低收入人群如「看門人」,死於心臟病的概率為高收入人群的三倍。

主要原因是收入等級直接與他們在工作中自由行使控制權緊密相關。老闆們薪酬更高,與此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可以直接決定自己及下屬的任務。儘管一名首席執行官肩負荋ㄓ氻膝q盈利額的責任,壓力很大,但研究結果發現,首席執行官的助手壓力更大。工作中控制權越少,工作期間的血壓越高。此外,在家中的血壓高低與工作中的控制權無關,這也表明工作期間的高血壓是由於缺少決策權直接導致的。工作中缺少決策權的人同時也更容易患背部疼痛,因病休假也更多,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也更大--生活質量在下降,這與被囚禁的動物是相似的。

兩個「頭腦」的爭鬥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作者、被《快公司》譽為「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的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曾宣稱:「為什麼我選的不是我要的?除了希娜.艾揚格,沒有人問過更好的問題,也沒有人就這個問題給出過更發人深省的答案。」

當行為由於誘惑而違背實際所想時,我們的內心將經歷怎樣的鬥爭?明明知道這個選擇的結果更好,為什麼我們又會屈服於另一個選擇?有時我們會感覺自己是在用兩個頭腦進行思考。艾揚格的研究發現,人類確實擁有兩個相互聯繫卻又相互獨立的信息處理系統,它們相互協助,幫我們做出最終的判斷。

第一個系統為「自動系統」,它分析感官信息,使人類迅速地產生相應的感知,並採取行動。比如遇到疾馳而來的汽車,我們會直覺性地躲避。自動系統是追求即時滿足的,當人們面對金錢、美食的誘惑時,自動系統會要求馬上得到它。

相反,「反應系統」不以原始感官的直覺,而是以邏輯和理性分析為基礎來運行的。反應系統不局限於直接經驗,從而使我們得以分析抽象的想法、思考未來,以便做出最好的選擇。這一過程進展緩慢,也更耗精力。它需要激情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面對誘惑時,兩個系統往往會發生衝突,讓我們更難做出選擇。我們可能非常清楚如果採用「反應系統」,選擇出的結果會更好,但由於「自動系統」的慾望過於強烈,以至於人們甚至會覺得自己似乎被一股外界力量所控制,「我已經不是我自己了」,最終屈從於「自動系統」,而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

選擇即發明

法國著名數學家、科學哲學家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e)曾說:「發明在於摒棄無用的組合,然後構建極少數有用的組合。發明是一個識別和選擇的過程。」我們可以從第二句話中推斷出:選擇即發明。換言之,選擇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我們通過選擇可以創造我們的環境、我們的生活和我們自己。在創造過程中,如果我們要求更多的材料,比如更多的選擇,最終我們會面臨許多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好處的組合,或者我們會面臨過於複雜的狀況。艾揚格的研究揭示:選項太多或是太少,都會影響人決策的難易度與幸福感。

作為世界前沿心理學家,艾揚格教授以經典的「果醬實驗」而著名。在美國加州一個以品類眾多而著稱的超市中,她擺了兩個攤位。一個提供24種果醬,一個則只有6種。你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第一個攤位選擇多,能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購物者也多,因此能賣出的果醬也多。然而,事實卻相反,在6種果醬的攤位,購物者嘗試了更多口味、因而購買了更多的果醬。具體的實驗結果顯示,在試吃了6種果醬的顧客群體中,有30%買了果醬;而在試吃24種果醬的顧客中,只有3%買了果醬。這給市場營銷人員提了一個醒,貨架上同一種類產品品牌的多少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與消費滿意度,消費者只是沒意識到這一點而已。消費者站在擺放有24種果醬的攤位前不會說,該死,把多餘的果醬拿開,這讓我選起來容易些,他們只是覺得選擇太多了,簡直無從下手。最後乾脆不做選擇。畢竟,誰要24種果醬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做出各種選擇時,我們在意的不僅是哪些選擇最符合自己的個性需求、我們需要什麼,還有旁人是如何看待這些選擇的。我們從生活中的小細節裡尋找線索以判斷旁人是如何看待這樣或那樣的事物,這要求我們對代表某個特殊選擇的各種細節非常敏感。

人通過不同的選擇來確認自身,不同的選項所代表的價值與意義,正是人選擇它的原因。廣告正是告訴產品之於人生活價值的商業活動。然而,意義與價值並非都能言傳,有時只能意會。科學能幫助人做出更睿智的選擇,但選擇的核心卻是一門高深的藝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