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月前我看中醫調理身體,醫師十分盡責為我細心驗查,花很長時間與我詳談身體情況,離開前給了我一張表格,要求每天仔細填下任何吃過的食物和飲料,幾周下來,我深深體會病從口入的道理。
我久不久便在飯後產生胃氣,隨之而來是心跳不正常。西醫要求我做了兩次頗大型的心臟手術,但未能根治很是氣餒。在朋友介紹下看中醫。有西醫根底的年輕中醫師為我從調理脾胃入手。他也是一位營養師,除開中藥和教我在不適時按穴位外,還要做仔細的日常飲食記錄,給我資料認清食物的寒涼性。
首次覆診時,醫師拿着我的單子逐項看,在許多食物上打交叉,認為我不宜進食免傷脾胃。看到我最愛的食物名字都打着了個叉,我很是氣餒,問:「有什麼可吃的?」他微笑道:「清茶淡飯吧!」
說實的有時真想犯規滿足嘴饞,但想到醫師是為我治病,別白費了他的心思,於是努力守規矩。其實他的要求並不過分,煎炸辛辣生冷食物吃不得,濃味食物要戒,例湯是味精水勿喝、老火湯脂肪多......事實上味精是我一大致命傷,在外國有很多人吃過中國館子便感不適,出現中國餐館症候群,這就是過量味精和千年油闖的禍。
另一方面,要把病發不適前所吃的食物和食肆名稱也詳列。反省哪一食肆是逢吃必出事的,因為有些麵包店和食肆會用上質劣的食材和味精、萬年油,我這類敏感人士便易受傷害。所以我常選擇到一些較有保證的連鎖店食肆和麵包店,尤其是說明不放味精的。
醫師這樣地每周替我查看一次飲食清單,刪除了食物和食肆剋星,加上飲中藥、喝陳皮水化胃氣,我發病的次數大大減少。心臟問題竟與飲食習慣有關,也是意想不到的。大家身體出毛病,不妨也為自己列一張飲食清單,檢視問題所在。生病常錯不在身體,而在於我們吃下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