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網人網事】朋友圈的變遷(二之二)

2019-06-24

狸美美

上期說到「七年之癢」的微信朋友圈,正在經歷使用者們的大逃亡。那麼,人們為什麼要逃離它呢?對於這個問題,大概可以說出一百個具體的理由,但最核心的原因其實只有一條:朋友圈裡沒朋友。

早期的微信,「圈裡人」十有八九都是家人和朋友--而且是挺熟的朋友,發朋友圈時的隱私和人設包袱都相對小,「我的底細你一早清楚」,甚至「大家彼此都認識」的情況也很普遍,那時發朋友圈更像是早些年間的BBS聊天室,一個帖子下面大家七嘴八舌能聊上好幾十條;後來慢慢地,新認識的人甚至是飯局上只有「一面之緣」的人開始流行「加個微信」,朋友圈裡的信任度和安全度開始直線下降,直到連門口理髮店的Tony老師和小區管片的快遞小哥都彼此互加了微信後,「隱私」這件事顯得愈來愈重要--而且,相較於微博所面對的那些完全陌生的受眾,這些半生不熟的、僅見過一兩面的、點頭之交的、你不了解他但他想要時偏偏又能找到你的「半熟人」似乎更危險也更恐怖。

在此並沒有妄自揣測別人的意思,因為在對方眼裡,你也一樣是危險和恐怖的半熟人,屬於麻杆打狼兩頭怕。這種情形下,很多人都選擇不再發佈涉及隱私的帖子,很多更謹慎者連頭像、名字都換成了假的。

再後來,一個特殊群體在微信中的加入和壯大成為壓垮朋友圈最重要的一股力量--那就是工作關係的同事、上司和客戶。當本來只屬於私領域的微信朋友圈摻和上了工作和人際關係,那真是災難。涉及隱私的帖子自然是不適合隨心所欲地發了--別提什麼分組,很多時候分組並不好使,尤其是當人一多或有新人加入時,忘了分是常有的事。而當有人得知別人看到了你的帖子而她沒看到時的後果,真是想想都要抓狂。原創不發了,轉帖最好也別了,因為一轉就暴露了你的思想、主張、喜好、傾向、情緒......而這一切,未必就和領導、同事、客戶合拍,畢竟,人的三觀差異真是太大了,更不能保證對方就是個冷靜客觀的「不愛貼標籤者」。

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家Robin Dunbar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鄧巴數字」:150定律。即受腦容量和時間限制,一個人有能力維繫的穩定社交人數不超過150人--交情大概是可以邀請他們參加大型聚會,其中能達到約飯交情的約50人,再當中達到「可信賴」交情的15人,再再當中最親密信任的不超過5人。而我們的微信「朋友圈」裡通常都有多少人?二三百的算「孤僻沒朋友」,逼近5,000上限的大有人在。這些數字減去150,剩下的都是什麼?

如今,那真正的5個人、15個人、50個人、150個人都已經移去了各種專屬的群,人們真正的表達也遊走在這些群和完全開放但又可以完全隱藏自己的微博之間。至於尷尬的半生不熟朋友圈,就留給工作宣傳貼和微商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