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大學文化共融】教職員如家人 帶泰生歎燒鵝

2019-06-27
■Edward(左一)及陳鳳霞(左四)曾帶Proud(左三)及另一位台灣學生(左二)行上太平山頂。 受訪者供圖■Edward(左一)及陳鳳霞(左四)曾帶Proud(左三)及另一位台灣學生(左二)行上太平山頂。 受訪者供圖

浸大「親善家庭」擴至國際生 助識港情領略人情味

為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國際生融入大學校園乃至本地社區,香港浸會大學由2017年將「親善家庭計劃」由內地生擴展至國際生,由浸大教職員擔任親善家庭,成為國際生與香港社區的橋樑,協助他們融入其中。有來自泰國的浸大生,先後跟隨接待家庭行太平山、深井吃燒鵝、看賽馬,認為他們不僅是吃喝玩樂的玩伴,更能在自己迷惑之時予以方向,除了加深了解本地文化,更讓她覺得香港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外地學生想融入香港,其實並不簡單。浸大透過「親善家庭計劃」,由教職員家庭接待,協助內地及國際生適應香港生活。

900家庭迎2000非本地生

浸大學生事務處資深輔導事務主任嚴紫珊表示,該計劃累積至今已經有900個家庭參與,接待近2,000名非本地生,其中包括來自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羅斯及緬甸等國家的學生。

在浸大國際事務處任職助理項目經理的陳鳳霞表示,「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會接觸海內外的短期交流學生,但我希望在工作以外的地方接觸年輕人,故與丈夫商量,自薦成為『親善家庭』的接待成員。」

陳鳳霞丈夫Edward認為,「香港年輕人在香港生活已經很不容易,獨自一人來港唸書的學生其實年紀還小,他們在適應方面也會遇上不同的問題。我們希望帶他們到不同的地方,吃吃東西、聊聊天,了解一下香港的生活。」

浸大傳理學院二年級生Proud來自泰國,因緣際會下成為了陳鳳霞「家庭」的一員,「我原以為這是強制性的計劃,所以就參加了,但我不覺得後悔,反而感到計劃非常有趣!」

Proud表示,自己是中泰混血兒,由於父親在航空公司任職的關係,偶爾也會來香港遊玩。

難忘上太平山 喜獲心靈支持

她坦言,在香港唸書、生活和旅遊時的感覺並不一樣,語言的隔閡讓她難以融入香港人的圈子裡。「我原以為香港的環境應該多一點英語,沒想到日常溝通都是粵語為主!」

然而,語言並沒有阻礙Proud與Edward夫婦之間的溝通。「最難忘的就是我們一起去太平山頂,那是我第一次行山!」Proud還隨他們到南丫島遊玩、到深井吃燒鵝,也曾前往沙田馬場看賽馬,足跡可謂遍及香港各地,「但是,親善家庭給予我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支持,他們會聆聽和回應我的想法。」

Edward表示,「對外地生而言,最難適應的還是語言問題。香港學生在自己的圈子裡用粵語聊天非常自在,若突然有個外國人要加入,而且只能用英語,自然有點『排他』的情況。」

陳鳳霞表示,「和年輕人接觸,他們不一定會馬上跟你說他在生活上有何難處;但如果我們能與他們坐在一起,他們在那一刻會覺得有個平台,可以舒服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Proud認為,該計劃不僅能讓她了解更多的香港文化,更使她覺得香港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她又提到,浸大經濟系也有一位來自泰國的學生,將會推薦他參與該計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