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
不知大家有沒有讀過蘇東坡的《菩薩蠻.詠足》?詞是這樣寫的:「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評論者認為此詞稍嫌庸俗,但卻可以看出蘇東坡透過小腳輕盈的舞步,對宋代女子纏足的批判。
纏足,據說不是起於宋代,就是從宋代開始流行起來,因為宋代人視女子纏足為美。好在清朝的滿洲人沒有接受這種漢人的風俗,並下令禁止,違令者,纏足女子的丈夫或父親,除了杖打八十之外,更被處以流放三千里的刑罰。所以旗人都不纏足。到了清末民初,這種令婦女痛若不堪的陋習,便逐漸在反對聲中終於成功禁絕了。
纏足的足,當然是指腳。因為足這個字有十多二十種不同的意義。像李白《荊州歌》詩說:「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這個足是多的意思。像《論語》說的:「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這裡的足是完備的意思。又像陸游《岳池農家》詩說:「春深農家耕未足, 原頭叱叱兩黃犢。」這個足是窮盡、足夠的意思。或者如韓愈《重雲李觀疾贈之》詩說:「此志誠足貴,懼非職所當。」這個足是非常、十分的意思。
古時候的人,對前輩或者是同輩的稱呼,都加以尊敬地稱為足下,就像韓愈《與孟東野書》文中說的:「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現代的人,特別是年輕一輩,多的是不知尊敬別人為何物,既不懂尊師重道,更不尊重國旗、區旗和基本法,像最近有示威者進入立法會將基本法的小冊子撕毀且棄之腳下。相信這些年輕人大多不會知道足下的意思,多數以為就是腳下罷了。
闖入立法會的行徑,從電視畫面看到的,不就足以說明那是暴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