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每一屆的奧運,觀眾都會特別留意開幕典禮,因為觀賞價值高,每個主辦國家也會花很大心思去設計內容。
開幕典禮通常都以他們國家歷史文化為背景,把他們國家的背景民俗源流展現給世界各地的觀眾:當年1992年巴塞羅那就以射箭的形式點亮聖火;2000年悉尼奧運開幕禮一開始,原為球場的場地變身水池,馬匹可以在水中奔跑,但在一分鐘內,水池的水全部可在一瞬間流走,馬上乾爽,繼續下一幕的精彩表演;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以孔子儒家思想為主題,中國四大發明為骨幹,描述中國歷史文化,宣揚世界大同意念,最後以李寧空中跑步點火為高潮來完結開幕禮的文藝表演;而巴西里約奧運在可容納78,000名觀眾的馬拉簡拿球場舉行,以森巴及宣揚環保意念的綠色為主題,全部以投影方式,把影像投射到球場地面上,製成一大幅3D立體影像,視覺效果也能給觀眾嶄新的感受;現在全球觀眾也對一年後2020年7月24日東京的精彩奧運開幕禮熱切期待。
過去香港曾取得三面奧運獎牌,包括1996年李麗珊奪得風帆金牌、2004年乒乓孖寶高禮澤、李靜奪得乒乓球銀牌,以及2012年李慧詩奪得單車銅牌,在里約奧運之時,獎牌希望就放在李慧詩身上,奈何在決賽時,因車手發生輕微碰撞,以致李慧詩與獎牌失之交臂。
每一屆奧運在計劃製作時,我們都以香港運動員有機會獲得獎牌去部署,因此計劃會做得極致周詳,製作成本必然會增加;當然,派少一些製作人員去巴西,便可節省成本,或更甚一個人也不派去,只在香港收衛星訊號也可有片段播放。但衛星訊號所收的播出片段是會受制於大會決定,其準則當然不會以香港人有沒有興趣收看而定:以前香港曾有一個電視台做世界盃時,真的一個工作人員也沒有派去現場,結果節目內容只有好與不好之分,談不上精彩及有趣。就我認為,用這樣天文數字的金錢去購買電視播映版權,卻為了減輕些成本,犧牲了製作,會令到整個節目靈魂也會拋棄掉了,有本末倒置之感。
里約奧運整個製作大約用了4,500萬港幣,版權費超過2,000萬美元,總成本為2億港元;根據TVB所公佈的製作里約奧運節目虧蝕1億5千萬港元,換言之,以TVB賺錢能力這麼強的機構,也只能夠收回5,000萬港幣廣告費而已。
幾個國際性大型體育項目,很少能得到廣告商垂青而落廣告,世界盃可能會比奧運較好一些,但目前版權費實在太高,亦一樣會虧本,而奧運項目又因為太多太散,很難確定哪個項目會多觀眾收看,以至廣告商無所適從要怎樣落廣告,加上國際奧委會(IOC)限制又很多,令到很多廣告商都卻步。其實2016年里約奧運不單止香港奧運節目虧本,全亞洲區也一樣虧本,唯一只有中央台CCTV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