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唸大學時,即時通訊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除了電話,書來信往便是彼此交代雜務、剖白心跡的常態。除了親友來信,也有讀者寫來的信。那時候常常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一些豆腐塊,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最多時收到了超過500封來信。在這些陌生人寫來的字裡行間,總能讀到一些掏心掏肺的傾訴:高考失敗、情感遭挫、父母離散、兵役復員、家道中落......人生不易,前路坎坷。與素不相識甚至畢生都不可能有交集的人敞開心扉,是紓緩壓力的一種方式。
之後,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用寫信和作者進行互動的方式,幾近絕跡。一位在多間媒體上開設專欄的朋友就吐槽,如今彷彿坐在一個孤島之上,永遠不知道扔出去的石頭會擊中了誰。我深以為然。
到編輯部工作之後,又開始陸續收到讀者的來信。看信紙和行文習慣,多半是有些年紀的人寫來的。來信內容大都是圍繞當下熱門事件,表達一些個人看法。譬如最近的讀者來信,幾乎都是對當下時局中暴力衝突者的不滿和譴責。有讀者寫信分析比照香港歷史,駁斥暴力示威者的無知;有讀者語重心長,勸勉年輕人恢復理智善用熱情。還有一位讀者,就香港目前的困境,一筆一劃寫了數千字,提出十多條建議,譬如向大灣區拿地增加土地供應量,解決住房問題;譬如進行醫療體系改革,投入更多資源保障民眾的醫療需求等等。
最近,還有一封內地讀者寫來的信,讓我甚為動容。
這是一位曾任職安徽合肥一所中學的退休老師。2002年,他買了一套1994年版的《會評會校金瓶梅》(共五冊),書到之後,因為工作繁忙,一直無暇翻看。直到今年春天閱讀時,才發現其中的第四冊缺了32頁。且不說這套書已經出版了25年,就是離他購書之日也過去了17年之久。思量再三,他還是提筆給位於柴灣的香港亨泰印刷有限公司去了一封信,講明事由。
六天之後,他竟然收到了該公司快遞寄來的新書:2012年9月修訂之後第二版的全套五冊《會評會校金瓶梅》。
這位讀者手撫新書,百感交集。一來感嘆香港商家對讀者的信任:在並無收到缺頁殘書的情況下,僅憑一封書信,就寄去了整套新版書;二來感嘆香港商家處事果斷迅速:從他發出信到收取新書,只用了短短六日的時間;三歎香港商家對產品終生負責的態度,堪稱中國企業家的榜樣。
在信的最後,這位讀者這樣說:願這種精神,不但在香港企業界,且在全中國企業界發揚光大!
香港向來都是全世界華人社會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這份好口碑,是依靠每一個香港人、每一個香港商家,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如今這樣沒有休止的暴力示威,對內,加劇撕裂不同族群和階層之間的矛盾;對外,引發國際社會對香港安定自由氛圍的憂慮,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投下更多難以捉摸的陰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眼下所面臨的困局,是諸多問題長期發酵疊加之後的集中爆發。當務之急不是政府一再退讓,也並非暴力示威不斷升級可以解決的。解鈴還須繫鈴人。香港的問題,需要香港人開啟智慧共同想辦法來解決。
情緒宣洩之後,關起門來還是要為三餐奔波,還是要為學業工作奮鬥,還是要為一家人的歲月靜好,努力不息。是時候恢復平靜回歸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