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認為,改革開放已邁過40年,早前屬深圳蛇口開放、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最具象徵意義。而今深圳、上海整裝再出發,前者的先行示範區、後者的臨港新片區,共同吹響了深化改革的號角,亦預示着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全面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在多方面提出了「自由化」。陳波分析,眾所周知,中國現有的自貿區基本都是以「便利化」為主要改革訴求,但是在十九大提出的建設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戰略下,僅僅基於「便利化」的開放創新,難以跟上中國探索對外開放新途徑的步伐,「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五個「自由化」訴求,凸顯了臨港新片區志在對標新加坡、迪拜等世界最高開放水平自貿港區的雄心壯志。
臨港新片區的另一大特色,是要參照「經濟特區」管理。陳波認為,「經濟特區」管理模式,顯示了中央下放改革事權,實現開放突破的決心。此前,中國曾建設過五個經濟特區,尤其是作為首個經濟特區的深圳,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所起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有目共睹。
深圳的「先行示範區」,同樣令人聯想到6年前,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初即被賦予「先行先試」的使命。如今,兩大「改革標兵」博採對方改革成功經驗,水乳交融,將共同祭出中國更高水平開放的「組合拳」。
上海與深圳肩負同樣的使命,但角色各有側重。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上海會更多地表現為從內向外,而深圳更多地表現為從外向內。所謂從內向外,即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將更加凸顯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獨特定位;而深圳作為中國對外開放重鎮,通過將開放帶來的福利內在化,轉型升級形成新的高平台,「其他地區雖有各自的優勢與定位,但很難像滬深一樣全面,有這麼大的體量和這麼高的平台。」■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