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垃圾分類:新時尚的美麗折射

2019-08-21
■上海市世紀同樂小區居民將垃圾「乾濕分離」後投放到定點垃圾房。 網上圖片■上海市世紀同樂小區居民將垃圾「乾濕分離」後投放到定點垃圾房。 網上圖片

事關人民生活環境 體現社會文明水平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一場踐行「新時尚」的垃圾分類,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 ■新華社

「垃圾分類,利國利民。小廟子村的各位父老鄉親,請自覺做好垃圾分類......」一大早,天蒙蒙亮,村民張玉奎就開着垃圾清運三輪車,開始在村子裡來回轉悠。三輪車大喇叭傳出的聲音在村裡迴盪,不時有村民聞聲而出,將分好的垃圾投放在張玉奎的垃圾清運車裡。

「分類」帶來好環境好心情

這是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農村採訪時看到的一幕。

小廟子村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去年以來,村裡開始下大力氣實行垃圾分類。在村口散步的70歲村民畢雨良對記者說,以前街邊破破爛爛的,全是雜草、廢瓶子、爛紙殼,現在大變樣了,「環境好了,出門心情都好。」

「垃圾分類一頭牽着民生,一頭連着文明」--在全國率先實施垃圾分類的上海市民,對此感受尤深。

上海市寶山區楊泰公寓7月份垃圾分類相關條例正式落地以來,社區施行「定時定點投放」制度。垃圾桶變少了,7個投放點縮減成2個:垃圾桶擺放時間也變短了,投放點每天早晚各開放2個小時,其間物業現場守候,桶滿即刻運走,防止外溢。

小區一對龍鳳胎壽成武、壽雄佰成了垃圾分類「積極分子」,暑假期間,做了20多次志願者,親歷了垃圾分類「讓家園更美麗」的過程。

「玉米須是濕垃圾,皮是乾垃圾;核桃殼是乾垃圾,桃核也是乾垃圾。」這些容易混淆的垃圾,姐弟倆「門兒清」。

數據顯示,7月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首月,濕垃圾日均清運量為0.82萬噸,比上月增加15%,較2018年底增加82%;乾垃圾日均清運量約1.7萬噸,相較6月份下降11.7%;可回收物日均清運量則增加10%至4,400噸。乾垃圾減量、濕垃圾和可回收物資源化情況不斷變好。

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正從上海持續向全國擴散。近期,一名導遊向來滬遊客背誦垃圾分類的視頻走紅網絡。

「來次上海還能學到垃圾分類的知識,挺好。」來自河北的遊客周啟明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