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茗聲》茶文化特刊 > 正文

【佳茗飄香】趣談潮汕工夫茶

2019-08-21

坐書齋 哈燒茶

潮汕舊時的「書齋」其實是大戶人家休閒的空間,可以讀書,可以休憩,可以會客,可以對弈,愛茶者可以是茶室,善樂者也可以當作樂坊琴房。「書齋」一般規模不大,有相對固定的建築格式,進門是一個天井庭埕,或擺着花木盆景,或以陶瓷大龍缸養着睡蓮、荷花。天井後為正廳,廳堂上多有古玩字畫和名貴傢俱,是主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兩側則是房間,一間供休息,一間放置各種喜好的「道具」。及至後來書齋主人傳子落代,書齋便成了宗族議事的地方,有的也成了教書的私塾,只有族紳和宗族中的讀書人才可隨意走動,其餘人等不得入內。在這種格調高雅且門檻不低的環境下,閒情逸致地品飲着熱騰騰的工夫茶,其愜意足以令人羨慕嫉妒恨。於是,「坐書齋,哈燒茶」在民間便成了養尊處優身份高貴的一個象徵。

本來,對於品茶環境的選擇就是茶道的一項基本要素。品茶習道也越來越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生活內容。「茶道」一詞看起來就有某些莊重玄妙而富有儀式感的意味。日本茶道對於環境和儀式的要求更是嚴謹得讓人誠惶誠恐。潮汕工夫茶以精緻講究著稱,對於選水、活火、用茶、器具和沖泡程式都有許多講究和規矩,唯獨對於品飲環境卻沒有太多的要求。蓋因工夫茶可雅可俗,亭台樓閣的明窗淨己或街頭巷尾的工場商舖都可以茶會友,平時踏青郊遊,甚至出差或旅遊幾天都要帶上工夫茶具,無論荒郊野外還是機場動車,只要條件允許,三個茶杯一把壺隨意一擺就成了個愉悅的茶局,既輕鬆地打發了時間,又有了自得其樂的滿足。這種不拘環境無茶不歡的暢聚正是潮汕工夫茶的魅力所在,也體現了潮人適性自在的生活態度。工夫茶的「道」已無形地貫穿於潮人生活的日常,而非偶爾為之的情趣體驗。用時髦的話來說,這是隨時隨地的「雲」概念,只要有潮汕人,到處就都有潮人的「雲茶館」。

書齋品茶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一直是天高雲淡優雅從容的陽春白雪。周作人在《喝茶》中寫道:「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悠閒本是一種心靈的發現,無論瓦屋紙窗還是瓜棚豆下,茶品的永遠都是心中的那份自在和寧靜。

茶無三推

行走在潮汕大地,無論的街頭巷尾還是工棚門店、田間鄉肆,隨處都可以見到三幾個人聚湊在一起喝工夫茶。甚至在醫院住院部的過道、殯儀館的走廊一些貌似不合時宜的場所,同樣也能看到工夫茶的影子。這道獨特的風景線是潮汕飲茶風俗的真實寫照,也是潮人的一個群體印記。

潮汕人喝茶叫「食茶」,泡茶叫「沖茶」。俗話說「茶三酒四」,無論人客眾寡,工夫茶盤上一般只擺三個茶杯,喝茶的時候從不認杯,每次沖茶時要將杯子沖洗乾淨再倒茶。這幾乎是潮汕工夫茶的約定俗成,可以理解為工夫茶平等公正、不分彼此的人文思想。坐下來一起喝茶首先是一種心理認同,有了這個基礎才有了融洽和諧的飲茶氛圍,這也正是中國茶文化「和」的核心理念。當喝茶的人數超過三人時,泡茶的人是不喝第一衝茶的,民間甚至用「沖茶食第一衝死老婆」來以示堅決。這種近乎發「毒咒」的態度其實是泡茶者的謙讓,體現了對喝茶賓客的尊敬和盛情。而泡茶者每沖完一輪茶,就會熱情地招呼着大家「食茶」,喝茶的人總會相互謙讓地呼應着說「食、食、食」。謙讓互敬也應有度,如果過於客氣再三禮讓或推辭,茶涼就不好喝了,也影響到沖茶者的情緒,辜負了人家的一番美意,這就是「茶無三推」的含義。

不同茶類對泡茶水溫要求是有區別的。龍井、碧螺春等綠茶嫩度較高,品飲時除了享受那種春天的山嵐氣息、花草芬芳和鮮爽甘醇的滋味,還要欣賞那翠綠明亮的湯色和優雅曼妙的葉形,因此最好用八十度的水來沖泡。如果用沸騰的老湯來沖泡,則會出現香鈍氣悶的熟湯老味,嫩茶清新盡失。紅茶屬全發酵茶,甘甜醇和,宜以九十度水沖泡,口感更為清爽。烏龍、普洱滋味醇厚濃郁,氣韻飽滿,則宜以剛燒開沸水沖泡。傳統潮汕工夫茶對水的要求甚高,如選水以山泉水為最佳,燒水則講究泉湧連珠的「二沸水」。因為潮汕人都知道不是即開的水難以沖泡出香氣韻味俱佳的茶湯,水溫不夠的茶衝出來「無味」。梁實秋在《喝茶》中寫到他早年旅居青島時和一個潮汕澄海籍的朋友喝工夫茶的情形時說:「不知是否故弄玄虛,謂爐火於茶具相距七步為度,沸水和溫度方合標準。與小盅而飲之,若飲罷逕自返盅於盤,則主人不悅,須舉盅至鼻頭猛嗅兩下」。寥寥幾筆,工夫茶的規矩便已躍然紙上。

「不籍湯熱,何昭茶德」。其實不管是哪個茶類,茶均宜熱飲,這是因為茶葉中各種有效成分在熱水中溶解度高,有利於釋放茶香,且熱茶入胃既可加速胃壁收縮,使茶水較快流入小腸而被吸收,又可促進胃液分泌,有利於食物消化,達到消膩解渴的功效。喝茶趁熱,茶無三推,「人未走茶就涼」就更是不好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