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緣聚香江 中聯辦員工之窗】鄒師傅和他的夥伴們

2019-08-29
■今年5月18日,中聯辦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 中新社■今年5月18日,中聯辦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 中新社

研究部 王珺

這是一篇帶茩輔◢道的小文。

點心8種:開口笑、黃橋燒餅、蘿蔔絲餅、驢打滾、椰香九層糕、竹葉艾果、清水蛋糕、千層拉糕;麵食2種:狗不理包子、拌烏冬麵;甜品2種:紅豆陳皮、酒釀湯圓;水果3種......飲品4種......吃貨們看到這裡,恐怕眼睛都要流出口水了。這不是相聲《報菜名》,這些好吃的,曾在三場公撰}放日時出現在中聯辦食堂,用來招待香港市民。

背後有多少工作量呢?舉幾個例子:2018年上半年的首場開放日,僅擔擔麵就2,400份;下半年僅烏冬麵740份;2019年上半年,僅蘭州拉麵2,450份,酒釀湯圓2,300份......而這洶j的工作量,都是義務的。誰來做?誰肯做?

他們是中聯辦食堂的師傅們。

這些師傅在內地時,是政府接待賓館的大廚或五星級酒店的廚師長,各自帶領一個團隊。來到香港,瞬間由Master Chief變為買菜工+切菜工+和麵工+......然後才是大廚,和麵拌餡,煎炒烹炸都親自動手。

至今,公眾開放日舉辦了三場,總共接待5,000多人。為了讓市民們品嚐到正宗的各色小吃,師傅們提前幾天精心準備食材,個個使出了看家本領。開放日當天,他們凌晨即起,以保證市民吃到口的東西新鮮出爐。參觀的市民對中聯辦食堂師傅的手藝讚不絕口。首個開放日,一位香港年輕人,剛剛品嚐了一口擔擔麵,立刻朵頤大開,一口氣吃了6碗,若不是肚子裝不下,仍然意猶未盡。口口相傳中,這裡成了「舌尖上的中聯辦」,傳說中的「西環米芝蓮餐廳」。

不少香港朋友羡慕中聯辦員工的口福,可是,不瞞大家說:開放日這些豐富的美食,我們自己也沒有享受過。開放日當天,參與服務的中聯辦工作人員自己都是吃盒飯,那些好吃的對於我們也是傳說。但只要市民喜歡開心,中聯辦員工與食堂師傅們心情一樣,特別高興。

日常的每一天,大家吃茬o些師傅們做的家常便飯,與他們朝夕相處,體會茈L們用飯菜傳遞的溫度,但大家很少能看到他們的模樣。

為了採訪,我跑到後廚看他們做飯。抽油煙機的轟鳴聲中,聽不清說話聲;幾個畦x火眼,同時在蒸炒煮,熱氣騰騰。高溫不僅烘烤得汗流浹背,燙傷是常有的事;切好的菜,不是用盤子端,而是抱茪j盆搬......這些,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他們每天早晨4點多起床,與一堆不會說話的傢伙-抽油煙機、烤箱、蒸櫃、爐頭打交道。維港的海風吹不到,西環的落日看不到。365日,天天如此。

我採訪了鄒師傅。鄒師傅來自山東,瘦削精幹,頭髮打理得整整齊齊,臉上總是帶虓L笑,頗有書卷氣。鄒師傅是國家二級營養師。除了做麵點,還潛心鑽研食品營養,根據二十四節氣、時令琢磨每日三餐,將各位師傅報上來的食譜合成,進行營養評估搭配。平時,鄒師傅利用業餘時間鑽研《黃帝內經》、中醫書籍,作了大量筆記。鄒師傅說,「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烹飪就是創新的學問,創作菜品就是享受。大家從不怕給自己找麻煩,北方師傅向廣東師傅學做粵式點心,把最擅長的餃子用蔬菜汁和麵,做出花樣。

鄒師傅告訴我一些小秘密:食堂師傅們每天從早晨5點半工作到晚9點;開放日期間,酈師傅的母親生病住院,他沒有請假,仍守在畦x間工作;馬師傅在首個開放日的兩天裡不停地切水果,手指都磨破了;麵點組光揉麵就足足用了兩袋(100公斤)麵粉......鄒師傅說:「能為大家服務是我們的樂趣。」 所以,每天凌晨走在香港安靜的街頭,想荓N為大家演奏一場《鍋碗瓢盆交響曲》,做一幅《各色菜品彩拼圖》,心裡美滋滋的。我們看到的鄒師傅和他的夥伴們也總是笑眯眯的。儒雅的鄒師傅果然多才多藝,他給我展示了硬筆書法作品《基本法》長幅,他還擅長跳交誼舞。

一日三餐看似瑣碎,鄒師傅說,「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專家;辛苦的事情快樂做,你就是贏家。」以藝立身,以德立人,藝德相濟。即使小小數尺廚房,也體現蚨諯q求精的專業態度,體現蚍眯顗A務的奉獻精神。

小廚房,大師傅,大境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