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獎金百萬美元 王小雲成首位得獎女性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備受關注的中國民間科學獎勵-「未來科學大獎」,昨日在北京公佈2019年獲獎名單。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邵峰獲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陸錦標教授獲得「物質科學獎」;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王小雲院士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成為未來科學大獎頒發4年來首位獲獎的女性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為一百萬美元,由多位知名華人企業家捐贈。
今年的「生命科學獎」受到業界矚目。獲獎者邵峰,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為探索病原菌感染和治療提供了新途徑。據介紹,人類與體內的細菌長期共存,多數細菌與人類和平共處,甚至抵抗其它有害病原菌。機體的免疫系統如何區別有益和有害細菌,有效地發起免疫反應,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邵峰獲「生命科學獎」
過去十年來,邵峰博士實驗室就此提供了系統的回答:他們發現了幾種特異識別侵入細菌的細胞漿型式識別分子(PRR),揭示了宿主細胞炎症反應中區別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分子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發現炎症蛋白水解酶caspase-4和-5是細胞內識別內毒素LPS(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的受體。細菌侵入宿主細胞可以直接與炎症caspase 4/5結合來激活細胞激素和焦亡模式的細胞死亡,促進細胞激素釋放到血液,引起抗細菌的炎症反應。另外邵峰實驗室和Vishva M. Dixit實驗室同時發現了gasdermin蛋白家族中的gasdermin D是炎症caspase的底物和細胞焦亡的執行者。基於焦亡模式的細胞死亡在宿主天然免疫的重要性,邵峰的發現為探索病原菌感染以及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
王貽芳陸錦標獲「物質科學獎」
「物質科學獎」的獲得者是王貽芳、陸錦標。他們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在中國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附近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電子中微子振盪模式,精確測量了它們由於振盪現象而引起的消失概率。新一代的國際中微子實驗,包括測量三種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以及中微子CP破壞的實驗計劃都是根據大亞灣實驗的結果進行設計的。他們的研究,為未來中微子實驗研究指明了方向,對未來粒子物理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小雲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得主王小雲,是「未來科學大獎」首位女性獲獎者。她的創新性密碼分析方法揭示了被廣泛使用的密碼哈希函數的弱點,促成了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她主持了中國國家標準密碼哈希函數SM3的設計。自2010年發佈以來,SM3已經被中國軟件產品廣泛使用。
據介紹,「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其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該獎項的單項獎金為一百萬美元,捐款者包括馬化騰、李彥宏等知名華人企業家。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7日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