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歷代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在兵馬俑出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兵馬俑的定性,曾經一度出現很多聲音和很多不同的觀點。袁仲一研究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拱衛始皇帝陵,象徵着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是秦始皇最精銳的衛戍部隊。
「宿衛軍」盡是秦軍精銳,其拱衛的始皇帝陵更是異常規模宏大。秦始皇帝陵原名「麗山」,歷時38年建造,用工70餘萬次,陵園建制「若都邑」,一切體現「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帝陵除主陵、內外城外,在內城以內,內外城之間,外城之外都還設計有大小、結構、內涵不同的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秦陵中建有各式宮殿,拱形的頂部遍佈由夜明珠製作的日、月、星及銀河、二十八星宿。宮室地面的「江河湖海」則用水銀灌輸,同時陪葬大量的奇珍異寶。
袁仲一表示,有關機構在多次檢測當中,均在始皇帝陵發現有強烈的工業汞反應,所以史記裡邊有關陵墓裡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或許是可信的。考古工作任重而道遠,隨着科技的進步,更多有關始皇帝陵和兵馬俑的謎團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步揭開。